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走进不科学在线阅读 - 第906节

第906节

    “结果显示,这两个祭祀坑确实存在,而且浅层物品的分布也和探测结果完全一致!”

    “更关键的是……这两个祭祀坑,规模要比原先的八个坑更大上许多,很可能是主祭坑!”

    听到陈向前最后这句话,翁同的呼吸顿时一滞。

    翁同所说的工地,指的自然就是三星堆遗迹的考古现场,这算是业内的惯用语。

    虽然三星堆目前已经停止了大规模挖掘,但整个现场依旧保持着比较基础的日常运作,和兵马俑的一二号坑有些类似。

    比如说陈向前提及到的土层定向解析,这种技术的相关设备常年都处于待命状态。

    而按照陈向前所说……

    如果这两个新坑真的是主祭坑,那么乐子可就大了。

    因为这涉及到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三星堆的文字!

    目前三星堆出土的文物高达数万件,但却没有发现过任何一个文字。

    而文字呢,又属于‘文明’的标配。

    所以三星堆的文字存在与否,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很有话题的争议点。

    有些人认为三星堆没有文字是年代问题,有些人认为三星堆是图形文字。

    还有一些人则认为这与文字载体有关,文字的载体对其能否被发现具有决定作用。

    比如华夏发现最早的成熟文字是甲骨文,它的载体是甲骨,比较容易保存,因此可以被后世发现。

    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是刻在泥板上的,也容易被保存下来。

    若三星堆文字是刻在竹木之类易腐的材质上,那就不容易被保存了。

    加之现如今对三星堆的发掘程度远远谈不上高,发现不了文字也很正常。

    因此有很多考古学家……包括翁同联系的陈向前在内,他们都在寻找着一个理论上可能存在的、比目前八个坑更大、更深的主祭坑。

    或许在那个主祭坑里,他们就能寻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毕竟辛追夫人这种考古奇迹都能被发现,保存完好的竹木也不是不可能……

    当然了。

    翁同的研究方向主要在于明代,对于这种偏史前文明的研究谈不上兴趣深厚。

    因此真正令他惊讶的地方并不在于主祭坑,而是……

    潘院士所说的情况,居然是真的!

    他们真的有能力探测到地底下的情况!

    虽然三星堆的几个坑面积都不大,深度也就两米不到,但由于灰烬层以及土层碎片的缘故,探测难度最少要翻个十倍以上!

    这还真不是夸张,比如10.13466/j.ki.lyzygl.2018.05.017这篇论文就详细提及过灰烬层对遥感探测的影响。

    换而言之……

    一台能够探测到三星堆遗迹主祭坑的设备,想要探测永陵地宫,理论上是完全可行的。

    想到这里。

    翁同的脑海中又浮现出了自己和学生说的那句话:

    倘若永陵的内部构造能够清晰被探测出来,那么他当场就去啃斧头……错了错了,那么永陵开启的时间,将可以缩短到一个极限!

    如果拿两个设计院的工程师祭天,甚至可能缩短到一周以内!

    咕噜——

    翁同重重的吞了口唾沫,再次看向了潘院士:

    “潘院士,这项技术是怎么突破的我就不多问了,看这架势肯定涉及到了一些不方便说的东西。”

    “所以现在我只有一个问题……你想要我……或者说金陵大学做些什么?”

    潘院士闻言与徐云对视了一眼,朝徐云做了个你说的眼神。

    徐云意会的点了点头,上前一步,对翁同说道:

    “翁伯伯,您是明代考古方面的专家,所以也应该知道科大、郭老以及定陵当初的那件事。”

    “所以科大这次呢,希望以这台重力梯度仪‘入股’,能够换取一个参与项目的资格。”

    “另外我们不希望只做一个设备供应商,而是希望能和金陵大学一样,全方位的参与到项目中内。”

    “毕竟一晃六十多年……有些事也该了结了。”

    由徐云出面与翁同进行协商,这也是潘院士和徐云事先说好的事情。

    别看科大在国内背靠中科院,标准的c9院校,在科研领域内光鲜无比。

    但俗话说的好,隔行如隔山。

    永陵的挖掘事宜和中科院沾不上半点儿边,属于考古研究中心的范畴,考古研究中心上头则是国家文物局,文物局再往上则是国家文旅部。

    文旅部与中科院在职务上是对等的,二者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体系。

    因此科大想要参与其中,难倒没多难——否则徐云之前就不会拒绝李华的牵线好意了。

    但容易也真没那么容易。

    所以讨论再三,科大便决定从翁同这个人物下手。

    翁同是金陵大学的资深教授,国内明代知名学者,他甚至从十年前开始就在想着永陵挖掘的事情了。

    这次的项目翁同虽然不是首倡者,但也是有数的几位发起人之一。

    如果能够说动翁同出面,加上科大自身发点力,这件事情应该就差不多定了。

    而华夏在托人办事的时候有个惯用名词,叫做‘于情于理’。

    眼下科大占了理,徐云出面则可以填补上‘情’——当然了,考虑到某些比较敏感的同学这里多说一句,这个情和爱情无关,指的是父辈的情分。

    因此这次说客的工作,还是落在了徐云的身上。

    “……”

    看着面前的潘院士和徐云,翁同又扫了眼手上的检测报告。

    虽然眼下他没有亲眼见证这台设备的效果,但三星堆那边的发现加上科大自身的招牌,可信度还是很高的。

    更关键的是……

    截止到目前,整个永陵发掘项目,确实还没有找到合适的遥感探测机构。

    原先翁同的想法是在武大、矿大、燕京大学以及同济大学这几所国内顶尖遥感高校中选出一个合适的对象,慢慢的进行遥感探测,花个半年时间把一些节点探测清楚,真正的重点则放到挖掘方案方面。

    毕竟遥感虽然不行,但只要做出各种可能情景的方案……甚至搞出穷举法,实际上的效果也是一样的嘛。

    只是没想到。

    今天的科大居然给了他这么大的一个惊喜?

    想到这里。

    翁同不由转头看向了一旁的童怀军,在做了个简单的眼神交汇后点了点头:

    “没问题,潘院士,麻烦你们准备一下材料,我愿意做这个中间人。”

    “永陵……不能再等了!”

    第485章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呼啦啦——

    一辆从庐州开往燕京的动车上。

    坐在窗户边的徐云先是看了眼窗外飞速掠过的风景,又看了眼身边带着些许疲态的潘院士。

    忍不住有些歉意的挠了挠头,说道:

    “老师……真不好意思,这次又麻烦您陪我跑一趟了。”

    潘院士闻言伸手掖了掖披在身上的大衣,食指和拇指在鼻梁骨上捏了两下,无所谓道:

    “没事儿,这些年全国各地都跑习惯了,不跑人反而不舒服,安顿下来以后睡两觉就能补回来。”

    “而且现在咱们国家基建方便了许多,早些年我在欧洲和国内坐的绿皮车,那才叫折磨人……”

    “更何况你还在科院发布会上做了那么大的贡献,我陪你跑几趟又怎么了?没必要在意这些。”

    接着不等徐云说完,潘院士便坚决道:

    “好了,我再眯一会儿,等到站了再叫我。”

    看着脑袋歪向另一侧的潘院士,徐云张了张嘴,没有说话。

    两天前。

    在决定担任起科大和文物局的中间人后。

    翁同先是从潘院士的手里拿到了科大事先已经准备好的相关材料。

    接着他连饭都顾不上吃,便拉着童怀军做出了一份相关说明书。

    写好说明书后。

    翁同又用过传真,火速把它提交到了文物局某位负责人的手中,前后不过小半天的时间。

    那位负责人虽然不是文物局的一把手,但却是某个更高层的嫡系,分管着这次永陵挖掘项目的调度事宜,权力很大。

    加之科大本身的体量也足够庞大,因此一天之后,文物局便传来了回复:

    同意科大以合作高校的身份参与永陵挖掘,并且即刻前往位于燕京的项目委员会报道!

    这种场合最少都要有一位常务副校长到场,而科大校内和重力梯度仪沾的上边的人也不多,因此这个重担……

    自然就又落在了潘院士的身上。

    于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