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千禧年代 第323节
“那等我们努力和胡正明联系,我们合肥是不是可以得到‘冰饮计划’的青睐?”王书山温和地说道。 方卓主动伸出右手:“不,领导刚刚答应了我,这是我接洽的最后一个条件,也是我们开启合作后的第一个要求。” “我相信领导的全力承诺,我现在也会全力推动晶圆厂在合肥的落户,希望这是一次愉快的合作。” 王书山脸上露出笑容,握着手,只说了四个字: “合作愉快。” 第175章 也还行 方卓不是一个瞻前顾后的人。 他心中有了倾向,下一步就是考虑如何围绕这个倾向来做事。 来自领导全力的表态像是一个火花,点燃了由半导体项目思考来的很多想法。 技术大佬有多重要? 一个已经把先进技术过程走一遍的大佬有多重要? 仍以梁孟松来举例,方卓记得媒体曾经对他的描述,他到任中芯300天,率领团队让14nm芯片的良品率也从3%提高到了95%,达到量产标准。 具体数值或许模糊不准,这种巨大的提升却是毋庸置疑的,它是整个团队艰辛努力的成果,但更是技术领军人物指引的效果。 方卓觉得这种关键技术人物的价值很难用金钱体现出来。 所以,他定下了两个小目标,先挖胡正明,再挖梁孟松。 怎么挖?如何挖? 中科大这样的名校正是最好的实施平台。 换作上海,即便方卓托着郑丹锐、裘迪这样的领导去拜托交大在国际上挖人,人家顶多就是真的帮忙努力试试,一旦试不成,那也就是不成。 中科大则不然。 这座高校当初从北京外迁,数个城市以“没有口粮指标”等原因拒绝了,安徽省合肥则是给地、给粮、给钱,留下了中科大。 彼时,合肥解散师范给中科大腾出校舍,全省不通暖气,中科大通了暖气,城市电力紧缺,中科大是优先供电单位…… 安徽省合肥和中科大的关系不比寻常,本地领导对学校的影响也不一样。 所以,王书山第一站把方卓带到中科大校园,他有底气说出“咱们科大愿意全力支持”“老师学生不愿意留下来,校长亲自做工作,我亲自做工作,绝对没有半句虚言”的话。 方卓把对科大微电子的考量放宽到整个学校所能发挥的能量,一下子变得豁然开朗。 有一个“六度分隔”的理论,两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而中科大想要发动人来接触之前就任教于加州大学的胡正明,恐怕还不需要六个人。 著名校友、国际学术合作者乃至直接的邀请,中科大都可以。 方卓上次眼睁睁看着“汉芯”的陈进成为交大新成立微电子学院的院长,那要是真下力气,把胡正明“诓”来,给他一个荣誉院长之类的名头又有什么不行? 当然,中科大具体能怎么cao作还不知道,但确实值得期待。 这就是一次“全力”的验证。 7月12日,“冰饮计划”项目团队在合肥的考察结束了。 不过,最令团队和地方领导们好奇的是——方总到底对王书山提出的最后一个条件是什么? 两位当事人三缄其口。 地方领导不敢冒昧询问王书山,项目团队则在返程的路上把疑惑问了出来。 “能是什么条件?还能是什么条件?”方卓随意地说道,“想多要点钱而已,你们也知道,我一直想拉到更多的投资。” 大家都信……信了才怪! 但老板不愿意说,谁也奈何不了他。 至此,第一轮城市考察取得让人喜忧参半的成果。 总的来说,地方政府对项目都很热情,广州和合肥给的13亿价码令人咋舌,其它优惠条件更是眼花缭乱。 百亿项目,这是一个百亿项目! 而最后考察的合肥,它全年的财政收入都不到一百亿! 这一趟能参与到如此项目的考察,团队里每一个人都与有荣焉。 “方总,你多考虑,多慎重。”复旦副教授俞军前后有过两次立场的变化,先否定合肥,后肯定合肥,他是第一次见到那么真诚的领导班子。 这和以往见过的都不一样,也让他反思了对某些事的看法。 只是,当又一次踏上上海的土地,目睹整个城市的繁华一角,俞军还是有点举棋不定的茫然和迟疑。 他已经给不出意见,只能最后说着“考虑”和“慎重”的话。 “哈哈,俞教授,这一趟真是辛苦你了。”方卓的脸上却没有愁容和纠结,笑道,“我会好好考虑的,但不管去哪,我对未来都有信心。” 俞军感慨道:“这是我最难忘的暑期工作,我也对方总有信心。” 他微微一顿,说道:“有时候真觉得社会发展太快,早晨才和合肥领导握手,还没到中午,咱们就到了上海,时代在进步,方总这样的年轻人才是国家的未来。” “经济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方卓握着手,调侃道,“我一直以为我就是国家的现在,原来在俞教授看来,我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俞教授,咱们下次有机会继续合作,项目要是有了推进,我一定第一时间通知你。” 俞军重重握手,失言了,方总已经是这个时代里最耀眼的商业人物之一,但他的年龄有时会让人忽略这一点。 副教授带着对这位年轻总裁的复杂感慨登上送自己回校的轿车。 方卓回到上海就方便安排很多事,项目团队成员有离开的便让专车送到目的地,其他暂时没事情要处理的则晚上一起吃饭。 项目团队的每一名成员都有酬劳,晚饭只是又一次感谢。 按照计划,“冰饮计划”仍旧会有第二轮的城市考察,届时等到那一轮结束,方卓还会额外派发一个大红包。 不过,在可能沦为形式的第二轮城市考察开始前,方卓也要履行自己所说的话,全力推动项目的进度。 易科已经约了dcm中国在申的负责人并在知晓老板的回程后定下第三天的见面。 这是中芯国际上市前b轮融资的意向机构,也是被方卓寄予厚望的投资方。 相较于上次对dcm的考虑,这次回来,他手上已经有了不同城市开出来的条件,也有了合肥一方的草签合同。 所以…… 方卓在见dcm中国前先把中芯副总裁邱慈云给约了出来,向他汇报了一下项目的工作进度。 邱慈云听完不同城市的各种条件,尽管也惊讶于合肥能拿出13亿的资金,可是,仍然对于这个选择颇为踌躇。 “合肥啊……嗯……”邱慈云咀嚼着这个没什么存在感的城市名,“恐怕,城市底子不太好补。” 方卓说道:“稳打稳扎嘛,我想学习中芯,但又觉得中芯步子太快,合肥这样的城市正适合沉下心来搞建设。” 这其实是邱慈云爱听的话,他对中芯的快速扩张有疑议。 可是,副总裁听方卓这样说,脸色仍旧凝重。 方卓又说道:“我让合肥通过中科大去挖台积电的胡正明,他们愿意尽力尝试,我认为有一定的希望。” 胡正明? 邱慈云一怔,凝重的脸色渐渐转为多云,缓缓说道:“嗯,合肥也还行。” 第176章 志同道合 只要听到名字,心中的天平就开始倾斜。 这是胡正明的分量。 行外人不清楚,行内人再明白不过。 邱慈云心中的震动远超面上所展现出来的,他稳了稳心神,详细地问起这件事的前因后果。 方卓的信息来源是猎头,目前不能百分百确定,但已经不少来自台积电不同部门的传言。 甚至,为了确认这一点,方卓还让美国的人去加州大学向校方拐着弯子的询问胡正明动向。 种种迹象显示,这位技术大佬极可能年底回加州任教。 而具体的挖人方式,这事关中科大,方卓也就顺着这话题把合肥领导态度原原本本的叙述了一遍。 “方总真是煞费苦心。”邱慈云的语气是夸赞,他这么听下来,别的不说,方总这行动力确实惊人。 第一次见面是问意向,第二次是聊政策,第三次已经谈好地方条件并把目标瞄准台积电的大将。 方总年纪轻轻能成为上海首富,果然不一般! “如果我的煞费苦心能把胡正明挖来,那我一定多苦几次。”方卓笑道,“邱总,正是因为合肥和中科大的能量,所以我心中才有了很大的倾向性。” “今天能用中科大来挖胡正明,明天就能用中科大来挖李正明、赵正明,能让他们和台积电的竞业协议有个消弭的时间与地方。” 关于台积电的竞业协议,这是必须要考虑的一个因素。 如果项目真的正式建设,方卓相信台积电不会很快把目光放在一个拼凑团队身上,但也一定会渐渐注意到有那么一个竞争对手。 尤其是,方卓早早就把主意打到台积电的人才头上。 “嗯,确实可以作为人才积累的中转站和培育地。”邱慈云沉吟着说道,“胡正明技术实力很强,他一旦能直接或间接的加入,无异于一剂强心针,而且,他对台积电的最新技术了如指掌。” 方卓认真点头:“是啊,我会和合肥还有中科大保持联系的,这件事是重中之重。” 邱慈云认同这一点。 方卓脸上露出笑容,话锋一转:“但还有一件更为重中之重的事,我认为要比胡正明更重要。” 邱慈云正色聆听,猜测是资金还是什么问题。 “邱总,不知道中芯有没有竞业协议呢?”方卓看着中芯副总裁的表情,言语委婉,目的明确。 从第一次见面到中途的联系再到今天,他的态度一直颇为明确,想拉着邱慈云入伙,现在是彻底表达出推进的意愿。 中芯有没有竞业协议? 没有的话,你赶紧过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