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036节
在张辅调兵遣将的时候,北平的宁静终被打破。 六匹快马奔入北平城中,姚广孝、陈珪、张思恭收到旨意,连忙前往布政使司,平安、张信等人也已赶来,朱棣驱马至布政使司,匆匆走入房间。 “燕王,北平布政使司、北平都司、北平营造主官等接旨。” 兵部郎中王艮拿出圣旨,看着跪下的众人,宣读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北有鞑靼、兀良哈、瓦剌串谋南下,危我大明,特下旨意征讨之!燕王朱棣,为征北大将军……平安为征北左副将军,徐辉祖为征北右副将军……” “圣旨到日,由大将军、左副大将军统领在北平军务,北平京军悉听调遣,令抽调北平精锐五万,随时准备出征。右副大将军领京军十万,不日出征……望诸位同心,屠灭敌寇,清靖草原,奠定大明百年太平之大局。钦此!” “臣等接旨。” 朱棣、平安等人起身。 王艮将圣旨交给朱棣、平安之后,从怀中又取出两份文书,递了过去:“皇上已将诸多战略安排,相关情报,详写其中,还请大将军、左副将军等用心领会。” 朱棣接过,凝重地答应:“放心,皇帝差我来北平,可不是冲着兀良哈去的。” 平安、姚广孝等人连连点头。 朝廷诸人,猜测朱棣是被“发配”北平,实则不然,早在兀良哈有异动之初,朱允炆就已经在筹划解决鞑靼事宜。 兀良哈虽是个威胁,但还不需要动用朱棣这样的人物,将朱棣安置在北平,显然是冲着几次犯边,屡教不改的鞑靼去的。 战争! 朱棣心头充满火热,只感觉血液似乎燃烧起来,看了一眼姚广孝、张昺等人:“自今日起,本大将军将居北平军营之中,后勤事宜,仰仗诸位了。” 张昺郑重答应:“大将军请放心,但凡军资,绝不缺额。” 姚广孝含笑看着朱棣:“若非年迈,颠簸不动,定要跟着大将军驰骋沙场一次。此番大将军远征,老僧只能留言一句:万望大将军彻底剿灭鞑靼主力,留后世子孙一个太平山河。” 朱棣看着越发苍老的姚广孝,这些年待在北平督造新都,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了这一座新的都城之中,曾经种种,已成云烟,那一顶白帽子,也不再被提起。 他找到了一条没有遗憾的路,他的才华与能力,在这座城中彰显出来。 自己的路,将是战场! 用本雅失里、阿鲁台的脑袋,来证明我朱棣才是这个时代,无可争议的第一名将! 朱棣侧身对平安等人,威严地说:“擂鼓聚将!” 平安肃然答应:“领大将军令。” 北平军营,开始了军队集结。 朱棣看着朱允炆送来的文书,与平安、徐凯、陈文、徐膺绪等人商议军情。 平安等人看过之后,面色变得颇为凝重。 徐凯看向舆图,咬牙说:“兀良哈、鞑靼、瓦剌一起动作,这倒是罕见。既然皇帝将鞑靼这一路交给了我们,那就考虑如何彻底消灭本雅失里、阿鲁台吧,大将军应尽早调兵应对。” 平安看了一眼不动如山的朱棣,正色道:“现在谈论出兵还为时尚早,我们此战的目的不是打败鞑靼,而是彻底消灭鞑靼的有生力量!如今京军主力尚未出征,而鞑靼的动向我们也没有摸清楚,此时分兵调派,反而会让我们陷入被动。” 朱棣深深看了一眼平安,笑道:“平安所言是对的,我们此时要做的,是等,等待鞑靼主力的位置暴露出来,等待京军抵达北平。眼下局势看似混乱,可正如朝臣与皇上所言,拨开云雾之后,真正值得重视的敌人,不过瓦剌与鞑靼。” “只要我们摧毁鞑靼主力,整个大局都将稳定下来。现在需要做的,是收集情报。传令北直隶、山西各地城防前线,尤其是长城一线关卡,盯紧鞑靼动向。命人派出斥候侦察情报。只有得到精准情报,我们才能动用大军,若是不知所踪,直接出关,只能是劳师无功。” 徐凯、平安等人连声称是。 次日清晨。 大明京师,大教场。 十五万京军整齐列队,一个个方阵气势威武,盔甲之下的目光坚定而狂热。 朱允炆端坐战马之上,缓缓经过军阵之前,检阅着这支锤炼十一年之久的军队,洪亮的声音传荡开来:“日月永照,大明威武!” 第一千二百八十八章当亮剑以战,当发兵以攻 段云、刘启夏、周大志、高忠光、诸葛塘等人站在队伍的最前面,看向朱允炆的目光充满狂热的崇拜。 这一批在天山南北成长起来的新锐,他们最早享受新军之策,最早接受新军改制,也是靠着军功,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升迁,从寂寂无名,一跃成为了千户、指挥史、指挥佥事、指挥同知,还有人一战封爵! 这一切,都来自于眼前端坐在马背之上,目光深邃,庄重威严的建文皇帝朱允炆! 段云回想起十一年前,京军训练不过挥下长枪,拉下弓箭,走两步,那时候自己三十出头,意气风发,找人写了文书,陈述练兵之道,主张效仿盛唐,打造一支精锐之兵。 结果文书写好之后,被千户大人撕碎,一把打在自己脸上,丢下一句:“你算什么东西,有什么资格上书,谈论练兵之道?” 段云曾心如死灰,自甘堕落,直至建文皇帝登基,直至裁撤弱旅,直至新军之策出现,军士拥有了直接给五军都督府、兵部提议的权利! 那时,段云壮着胆子,再次提出打造陌刀队,以克骑兵! 三个月,无人理会。 原以为一切落空,段云彻底熄了陌刀队的梦,可在三个月之后,五军都督府派人找到自己,直接提拔自己为百户,并拉来了一百陌刀,给了自己任意挑选百名军士的职权,命自己全权负责陌刀队的训练事宜。 自那时起,一百人的陌刀队,逐渐发展至五百人,八百人,三千人! 安南之战时,陌刀队曾请旨出征,可惜没被选中,直至建文六年西征帖木儿时,陌刀队才展现出自己惊人的战斗力,在战场之上显现出了强大的力量! 段云崇拜朱允炆,是此人给了自己发挥才能的舞台,是此人给了自己一切支持,让自己能再现陌刀之威,让自己能成为真正杀敌报国的战士! 现如今,陌刀队将再次出征! 士为知己者死! 军为报国而战! 段云盯着朱允炆,渴望着为此人,为大明,为这山河,献出自己的所有! 周大志也陷入到回忆之中,作为第一批神机营的将官,见证了十一年来,大明火铳、神机炮、虎蹲炮的发展历程! 不断迭代的火器背后,是建文皇帝的睿智决策,是他一手创建了科技局、二炮局,是他调天下匠人,每年投入大量财力物力人力去研究火器,将火器作为战争的利器! 十一年前,大明京军中,火器兵军士寥寥,满打满算不过五千人,大部分还不是专门的火器军士。 可十一年之后,大明京军的火器兵占比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七十! 这是何等惊人的变化! 绝大部分长枪手,大刀手,成为了新式的火铳兵,手中握着的是先进的火铳,远可射击,近可刺刀冲杀! 火器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就连骑兵,也开始火器化! 谁能想到,曾经的炮石火器,竟然发展到如今毁伤惊人的会爆炸的火器? 谁能想到,丢出个铁东西,就能爆炸? 谁能想到,埋在地里,人马踩在上面,也会爆炸? 谁能想到,火器的威力可以是五里之遥! 周大志崇拜火器,更崇拜将大明推向火器时代的朱允炆,他才是这一切真正的奠基人,是新战争方式的开创者! 刘启夏目光追随着朱允炆,身后的战马也安静下来,扭着头看去。 骑兵出身的刘启夏,深刻地感受着大明军队的变化,十一年来,大明骑兵越发壮大,尤其是建文六年打下西疆省,控制天山南北之后,大明的骑兵数量便开始了稳定增长! 五年来,祁连山、天山两大草场,合各地牧场,每年输京骑兵都不下五千! 这个数量看似不多,但对于大明而言,实则惊人珍贵。 有了战马,才有了骑兵! 刘启夏握了握拳头,自己已经四十七岁了,这一次战争,不止是大明最辉煌的一战,恐怕也是自己人生的最后一战! 以骑兵,以骑炮兵,以疾如风,以一腔热血,去横扫宿敌! 宣青书想起与霍邻一起逃出府学,弃笔从戎的那一晚,想起从军的日子,想起战场的风沙,白雪与鲜血。 虽然后来霍邻加入了安全局,但兄弟的情谊并没有割断,过去的记忆,也无人能抹去。 徐辉祖、铁铉、杨溥、张子华、林九、王万等人,看着朱允炆走过,然后下马登上高台。 朱允炆站在高台之上,威严的目光从西看向东,十五万大军,寂寂无声。 “朕!” 朱允炆开口一字,停顿了下来,上前一步,高声喊道:“朕英勇无畏的将士们听着:自开国之初,元廷败退草原,北面而居,时时南窥!捕鱼儿海之战后,元廷虽大伤元气,然又有瓦剌崛起,鞑靼经多年修养,已成气候!” “元廷余孽,野心昭昭,亡我大明之心不死,乱我中国之心犹在!今其蠢蠢欲动,串谋南下,危我边疆!朕主华夏,大明之主,眼见恶犬狂吠在外,百姓父母妻子隔门而惧,当如何?” “当亮剑以战!” “当发兵以攻!” “当战以灭之!” 苍琅—— 朱允炆拔出腰间宝剑,指向长空! 骑兵马刀出鞘,长枪兵高举长枪,火铳兵高举火铳,就连弓箭手,也抽出箭,握着朝天! “战!” “战!” “战!” 热血沸腾的军士,呼喊着一个声音,声浪如潮,席卷天地! 朱允炆压低长剑,军士的喊声戛然而止。 “开国四十余年,敌寇屡屡犯边仍存于天地之间,是大明之耻,是军士之耻,是朕之耻!” “此战——” “朕要你们不怕困难,不怕疲惫,不怕牺牲!” “朕要你们以必胜之心,以锋芒之刃,以无畏之躯,以英烈之名!” “朕要你们奋勇杀敌,毁灭敌方主力犁庭扫xue,荡平敌寇!奠定大明百年之太平,留子孙后世一和平之岁月!” “三千日练兵,为的是捍大明江山,稳如泰山!是守大明疆土,不失寸步!是杀敌报国,功在宗祠,功在封侯,功在千秋!” “将士们,此战,胜利属于我们,属于大明,属于华夏炎黄子孙!” “让大明的日月旗,插在和林,插在杭爱山,飘扬在捕鱼儿海,胪朐河上空!” “将士们,战!” 朱允炆的声音有些嘶哑,负责传话的军士也喊破了嗓子。 十几万大军,再次高呼:“战!战!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