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在线阅读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711节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711节

    朱棣脸色有些凝重:“这个哈里不是狡猾,是大胆啊!如此冒险的军事行动,谁敢相信这是一支军队的统帅所为?”

    若不是雷克原在场,杨荣几乎要夸下天才的哈里,这个家伙实在是太过厉害,剑走偏锋,出其不意,直接打了亦力把里一个措手不及,并借此消灭了亦力把里大部分骑兵精锐!

    这是一个胆子奇大,又极具冒险精神与指挥艺术的将领!

    帖木儿的这个孙子,不简单啊!

    杨荣止不住地想,若是朱棣、徐辉祖、宋晟带兵,他们会怎么选?

    哦,不用想了,他们一定会用火器将山口守着的人给炸没了……

    朱棣知道事态紧急,也明白事情到了危险的境地,再不帮沙米查干一把,他就要逃跑了,大明不允许他跑,他跑了,西域想要恢复平定可不容易,毕竟是亦力把里的国王,号召力太强……

    “前些日子,我部出现了诸多问题,始终没有办法克服,如今军士已适应了这里的环境,自然可以出兵帮助沙米查干国王。”

    朱棣答应了雷克原。

    雷克原感动至极,连忙商议进军事宜。

    朱棣指了指舆图:“大明准备发兵两万支援亦力把里城,可你也知道,大明的主力军队都集中在哈密,要想以最快的速度抵达亦力把里,最快的路线就是向西进入吐鲁番,于吐鲁番西北方向,即博格达山、博罗科努山之间的山口,进入委鲁母(乌鲁-木齐),自委鲁母一路向西,经晶河,向南翻过博罗科努山,抵达亦力把里城。”

    雷克原重重点头,这是最快的路了。如果让明军向东绕过天山,从伊吾出兵,反而会浪费很多时间。明军也没有翅膀,也不太可能直接从吐鲁番攀登高大巍峨的天山,最合适的路,只能是从吐鲁番、委鲁母、晶河。

    朱棣一脸忧愁:“为了保证明军顺利通过这些地方,还请将军通知吐鲁番与委鲁母等地守军,务必不能与明军起了冲突,还需竭力保证大明军队的后勤。只有这样,明军才能尽早抵达亦力把里城!”

    “没问题!”

    雷克原一口答应。

    朱棣起身,对雷克原道:“还请你告诉沙米查干国王,大明是不会放弃他的,请他务必坚守亦力把里城,援军很快就会到。”

    雷克原没有被朱棣忽悠,而是问:“很快,是多久?”

    朱棣哀叹了一口气:“路途太过遥远,即便是明军全力赶路,也需要两个月。”

    雷克原几乎想要破口大骂,这算什么?

    两个月?

    两个月之后沙米查干的脑袋还在不在他肩膀上都难说!

    朱棣也很为难,亦力把里城又不住在哈密隔壁,这一路走下去,可是有两千五百多里路,你指望大明军士十天半个月就过去吗?

    广袤的西域,成为了援助的最大难点。

    雷克原快马加鞭,日夜兼程,不吃不喝,日行五百里没问题,可明朝的大军不可能跑出八百里加急的气势啊,一旦那样,遭遇了敌人,马累坏了,人也没力气了,仗还怎么打?

    “一个月,务必一个月内赶至!”雷克原眼睛有些通红,喊道:“若大明军队一个月内不能救援亦力把里城,国王很可能会弃城而走!希望大明能践行约定,帮助亦力把里到底!”

    朱棣思虑再三,答应雷克原:“一个月内,大明的军队一定会到!”

    雷克原带着朱棣的承诺走了。

    朱棣召集将领,进行军事集议。

    看着一群文臣武将,朱棣指向西域舆图,威严地说:“帖木儿的先锋很是厉害,凭借着手中的五万骑兵,硬生生将亦力把里的主力打残,如今亦力把里城被围,沙米查干再次派人求援,我们不能再停在哈密,需要向西,向北前进了。”

    众人听闻,一脸肃然。

    朱棣看向杨荣,沉声道:“杨参军,是时候拿出来了。”

    杨荣走出,从袖子里取出了一份圣旨,众人纷纷行礼。

    杨荣展开圣旨,心情激荡,铿锵有力地读道:“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汉唐称盛世,威名远播,流芳万世,右制东海,左控西域,疆土广袤!朕继承大统,治国整军,意在恢复中华之汉唐旧地,重塑赫赫天威,扶大明于天地之间,傲然于瀚宇之林!”

    “古人云,欲保秦陇,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今朕派燕王朱棣为大将军,以徐辉祖、宋晟为副将军,十万京军,数万边军,大举西征。国孥无数,民力无数,若不能收西域,则河西不固,河西不固,则秦陇不保,秦陇若失,则关中危矣!”

    “立足长远,着眼社稷之根本。思虑万世,植根江山之本脉!流浪数百年的西域,将由伟大的你们,伟大的大明将士一举收回!大明将士听差,朕命你等,出长刀,发炮弩,纵精骑,动万军,盘控西域,击溃帖木儿,保我大明西北百姓再无游牧骑兵之扰!大明威武,军士威武!”

    袁岳、刘启夏、陈茂、谭渊、华聚、唐云等一干将领,宣青书、霍邻等一干智囊,听得热血沸腾!

    霍邻目露精光,紧握着拳头!

    这才是大明君主应有的气魄!

    建文皇帝的眼光比自己更为长远!他一直都在谋划西域,一开始就想着夺取西域!自己窥见的,所看到的,根本无法与他相提并论!

    郭三省虽然早就知道了朱棣的盘算,但也没有想到朱允炆的圣旨早已经抵达了军中,郭三省甚至怀疑杨荣是不是很早之前就收到了朱允炆的圣旨!

    大明要这一片土地啊,这里是该回去了。

    袁岳也是期待,怪不得朱棣一直按兵不动,一直坐等亦力把里与帖木儿交战,原来是在消耗西域的有生力量,好为大明掌控这一片土地扫清障碍!

    朱允炆终究还是没让自己失望,他的野心很大,他想要这广袤的西域,想要恢复汉唐时的风采!

    哈!

    这真是武将最好的时代,超越徐达、常遇春,成为新一代名将的机会到了!

    谭渊看了看瞿陶、瞿郁,果然,他们也是第一次听说此事。不过看瞿能的样子,他应该是早就知道的,看来朝廷为了图谋整个西域,做足了准备,连如此事都封锁在了有限的高层将领上,中层将领竟没有听到过任何风声。

    这样也好,一个帖木儿怎么能够所有人的功劳?加上西域,自己未必不能混个侯爷!

    杨荣收起圣旨,看了看众人,道:“事关战略,图谋西域的事一直保密。然此时我军将兵指吐鲁番与委鲁母,已经没必要再隐瞒下去。”

    袁岳心头一惊,杨荣说的是兵指吐鲁番与委鲁母,而不是兵出吐鲁番与委鲁母,莫不是说朱棣根本就没打算真的派兵援救亦力把里城,而是要借援救之名,踏出收回西域的第一步?!

    第八百六十二章 无声的警告(一更)

    塔拉兹城!

    白色旗帜前移,插在沙盘之上。

    朱允炆手中握着一份军情文书,对一旁的解缙、铁铉、杨士奇、梅殷、王绥说:“征西大军传报,六月二十一日,帖木儿先锋军哈里率五万骑兵与亦力把里王弟马哈麻在天山以南草原决战。马哈麻先胜而后败,退守天山。一旦亦力把里失去阿拉木图,将被封在伊犁河谷之内。”

    铁铉看着沙盘上的白、黑与日月旗三方旗帜,白与黑已形成对峙之势,而日月旗岿然不动,守在天山东段的南北两端。

    情报中所说的战斗,位于天山西段!这可真是一座太长的山,连绵五千余里,西面打得你死我活,血流成河,东面还能稳坐鱼台,坐观其变。

    铁铉分析道:“皇上,臣以为帖木儿的前锋气势凶猛,连克塔什干、外拉套山与塔拉兹城,又在平原地带打败了马哈麻的精锐骑兵,战势已起,亦力把里恐怕很难防住哈里的前锋军。”

    梅殷走了两步,双手支撑在沙盘桌子的边缘上,严肃地说:“若马哈麻守住天山隘口,哈里前锋军未必有能耐进入伊犁河谷,即便他向西而行,也难。”

    杨士奇与解缙赞同两人看法。

    朱允炆看向沉默不语的王绥,笑道:“说说你的看法。”

    解缙等人看向王绥,此人原在辽东,因出使朝-鲜,以一番精彩的论断,促成了朝-鲜与大明之间无条件的军事合作,朱允炆认为此人有大局观,洞察力很强,便将其调回兵部,充职方司主事。

    梅殷有些不喜欢王绥,此人虽有些本事,但太过自负与冒险,拿着大明与朝-鲜之间的关系作个人前途的赌注,结果是一鸣惊人,得以升迁。

    换言之,此人是一个投机者。

    朱允炆不这样认为,一个能从船匠被陈祖义掠走,联想到倭国意图出兵朝-鲜的人,简直是个天才,条理清晰,动机明确,为人虽然有些语不惊人死不休,但还是有真材实料。

    因其才,用其人,不拘一格。

    王绥看着沙盘,严肃地说:“臣在辽东时,曾屡屡翻山越岭,山势陡峭,道路难行,可即便如此,通过长白山进入朝-鲜的道路,也不是只有一条。同样的道理,哈里若想要进入伊犁河谷,并不一定要打下天山隘口,也不一定折西而行,可以沿着外伊犁山,通过伊塞克湖,转而向北,直接进入伊犁河上游,即可以威胁亦力把里城,还可以将驻防在天山以北与阿拉木图城中的军队调出来。”

    众人看向沙盘,铁铉不禁摇头:“按照情报,伊塞克湖周围都是山,并没有开出道路,不利大军行进。哈里的军队不是一两千人,而是几万兵马,想要走这里,太过冒险,一旦被困在山中,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梅殷赞同铁铉的看法,谁会冒险到将军队拉到绝境之中去,那里可是天山,高大巍峨,听说上面常年积雪不化,走这一条路简直是找死。

    朱允炆深深看了看王绥,点了点头,道:“兵出险招,未必没有可能。不管哈里要走哪里,他此时此刻,很可能已经控制了阿拉木图。眼下我们需要商议的事,不是正在发生的,而是未来一两个月可能发生的事。”

    解缙、铁铉等人面色凝重,这种超前的思考与推演,是很耗人精神的。但没有办法,哈密距离南京实在是太远太远,远到一个消息传递过来需要一个月,送回去消息又需要一个月……

    隔着如此遥远的距离,收到的全是延后一个月的情报,若朝廷不把目光放远一点,只盯着已经发生的事来推演,那恐怕是没有任何作用的。

    前线变化太快,京师情报跟不上,只能从战略层面去推演,提醒与引导征西大军。

    正如五月二十六日,钦天监观测星象突然异变,言极西有变故,朱允炆连夜召集大臣商议,认为很可能帖木儿东征已是开始,于此推演帖木儿会安排先锋取亦力把里,然后进兵别失八里等地,才有了朱允炆当夜的文书。

    至于朱允炆为何一口确定帖木儿的先锋主将是哈里,为何说傅安还活着,解缙等人问过,朱允炆没说,却很笃定,事实再一次证明,朱允炆是对的。

    这种天才的预判与惊人的洞察,几乎先知的能力,让解缙、铁铉等人佩服的五体投地,甚至于在内心深处多了一种说不出来的敬畏与崇拜。

    朱允炆看着商议军策的几人,也猜测着朱棣收到文书时的表情,自己再一次地拿历史“作弊”,要的就是敲打下带重兵出征的朱棣,姓赵的在陈桥驿换过衣服,朱允炆是绝不允许朱棣在哈密换衣服的。

    虽说有诸多布置,有新军之策,有安全局、侦察兵、徐辉祖、宋晟等等,可朱棣毕竟在军中威望高,又曾雷厉风行地调换了许多将领,而这些将领大部分都是他的老部下,若说朱允炆没一点点担忧,那心也太大了一些。

    别人看不穿朱允炆的预知,可以认为是某种巧合或揣测概率问题,但朱棣肯定可以看穿,谁让他熟悉这些,当初装疯卖傻,当初开办养殖场,当初准备去大宁找朱权结伴同行……

    对朱棣而言,五月二十六日的文书就是一种无声的警告,那意思是:朕隔着八千里就知道帖木儿的先锋主将是哈里,你距离南京,也只有六千里啊……

    众人商议之后,解缙对朱允炆提议:“皇上,臣以为,无论西域战事如何变化,朝廷都应该重视当地农垦,为日后牢固控制西域打下基础。眼下河西大儒郭三省说服了哈密伊斯-兰教的教长伊玛目,可以让伊玛目调动回回人,帮助大军稳定后方,尤其是应引导回回人转入农耕,选适宜之地种植小麦、棉花等物。”

    铁铉附议:“征西大军奏报,哈密、伊吾、吐鲁番等地,有着足够的水源,而且当地坎儿井数量较多,适宜农垦,大军应提前准备,安排部分军士屯田,农时不等人。”

    梅殷有些担忧:“一两个月之后,战争应没有分出胜负,我们就急忙考虑战后恢复与农垦,是不是太急切了一些?”

    来人的毕竟是帖木儿,给他点面子行不行……

    朱允炆看向梅殷:“按照推测,朱棣此时很可能已经兵进亦力把里,八月会与哈里的先锋交手,九月帖木儿的大军也该来了,最后的决战应该在九月与十月,而主战场可能会比预期的向西移动,在吐鲁番、别失八里、甚至是晶河一带。”

    “哈密、伊吾等地作为后方,并不需要参与战事,可以趁此机会扩大屯田,做好农垦。关内运输西域只能是暂时之法,不宜持续太久。到时冬日也已不远,在最后一批粮草运输结束后,可安排百姓农垦,自十月陆续返回关内。”

    梅殷思索一番,点头道:“既如此,那此事不宜交给燕王负责,而应交给杨荣、郭三省、宣青书等人负责,让燕王等专司军务。”

    朱允炆很是赞同,看向沙盘上的陕西,目光阴翳:“陕西都司出了如此大问题,不能没有人挑起大梁。你们可有合适人选?”

    梅殷进言:“山西都指挥佥事刘贞为人清廉,驭下严格,是洪武时期宿将,颇知兵事,善防守。臣以为可以升调至陕西,担任都指挥史一职。”

    朱允炆知道此人,茹瑺在山西当巡抚,曾屡屡谈起过这个人,认为其才能、品性俱佳。

    铁铉走出,对朱允炆举荐道:“皇上,刘贞任都指挥史是足够的,臣还想举荐光禄寺的张泌、仲谦。此二人在光禄寺尽职尽责,曾为太祖器重,两次免死,他们最初是国子监监生,曾进入兵部,对兵事颇有见地,虽是文臣,却能谋略,能治下,可充为陕西都司的同知、指挥佥事。”

    杨士奇则举荐国子监兵学院监生,进入陕西都司历练。

    朱允炆应许,命内阁拟写任命文书。

    陕西都司的问题给了朱允炆重重一击,为了彻底清查,朱允炆对武将动了刀子,而这一把刀子名为:文官。

    给予地方文官深入卫所,稽查账务,盘问卫所长官的权利。

    这对于文官集团而言,确实是一件幸事,文官的势力得以进入卫所一级,对节制武官有着很大帮助。但这也伴随着很大的风险,一旦卫所出了问题而文官却当了聋子与瞎子,则会连同一起处罚。

    地方文官并不是凌驾于卫所指挥史、千户之上,而是拥有了调查卫所的权限,类似于在御史之外,又加了地方文官作为第二道“御史”进行监察。

    “琴岛水师准备如何了?”

    朱允炆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