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在线阅读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95节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95节

    “皇上,如何证明血型,又如何分类?”

    戴原礼询问道。

    朱允炆微微摇头,道:“这方面朕也不甚清楚,若想分辨,还需你们来探索。”

    戴原礼有些无奈,这说了半天,竟如什么都不曾说,实在是让人心痒。

    朱允炆笑道:“血型之论,暂且放下。诸位可有人读过《华严经》?”

    杨士奇站了起来,道:“臣偶有读过,并不精通。”

    朱允炆抬手,示意杨士奇坐下,说道:“朕虽不喜佛经道文,但在《华严经》中,有这么一句: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如来,朕是认可的。你们可知为何?”

    戴院使等人纷纷摇头。

    朱允炆解释道:“因为在这细沙之中,其蕴含着我们rou眼看不到的存在,深入其中,却是别有洞天。佛经中还说,一滴水中有十万个生命,此话也绝非谬论。在我们打上来的水中,有着我们看不到的生物,它们的名称,是为微生物,有些有毒的,也称之为细菌。”

    匡愚、郁震等已有些麻木,又是从未听闻过的学说。

    “皇上,臣实属无法相信,水中清澈,一览无余,如何能有其他物存在?”

    出身于太医院的何渊起身问道。

    朱允炆微微一笑,说道:“朕知道你们会有此问,所以准备了一件东西。”

    说着,朱允炆便拿起手帕,从木匣之中取出了一物,放在了桌案之上,笑道:“大家可以走近看。”

    “猪,猪rou?”

    戴原礼虽是眼神不好使,但这么一大块猪rou,还是看得清楚的。

    其他医师也懵了。

    好好地,咋就拿出猪rou来了?

    难不成皇上还想在这剁rou馅,吃饺子?

    朱允炆示意道:“仔细观看,看看此猪rou如何,可有异样?”

    陈以城伸出手指头,按了按猪rou,看着凹陷下去而没有反弹起来的猪rou,捏了点血水,闻了闻,皱眉道:“皇上,这是一头病死猪,似乎已有两日余,这rou,也有些异味了。”

    朱允炆没想到陈以城不仅是人医,还是个兽医……

    “没错,但各位仔细看,可看出什么异常来?”

    陈以城摇了摇头,道:“除了少许白斑外,并没有异常。”

    其他医师也上前观察,皆是摇头。

    朱允炆从袖子里拿出了放大镜,交给陈以城,道:“此物名为放大镜,可将事物放大,以利观察,增强眼力,陈医师再看看,可有发现?”

    陈以城接过放大镜,看了下自己的手指,顿时一惊,来回几次,才叹道:“这世间竟有如此神奇之物?”

    在朱允炆的引导之下,陈以城借着放大镜观察猪rou,果然在那白色斑点中发现了一些白色小虫,甚至还在缓缓蠕动。

    “这,这……”

    陈以城惊讶至极。

    戴原礼也接过放大镜,把玩一番,才观察去,面色微微一变。

    “这种猪rou,已是生了虫子,不能食用。可百姓看不到,我们也看不到,便会认为,此猪rou虽有些异味,但还是可以吃一吃的,诸位都是医师,想来没少用乌头或砒-霜打肚子里的虫子吧?”

    朱允炆严肃地看着众人,见众人点头,便继续说道:

    “那些虫子,实则是吃入肚子之中的。我们看不到的细处,有着很多的生物与细菌。大明军士屡次征沙漠,一些河流中漂浮着死去的牛羊,蒙古人便是借助这些病菌,污染河流,阻滞大军前行,若饮用这等水源,多会腹泻不止,甚至会身染重病。”

    “朕说这些,只是希望你们知道,细菌之毒,是许多疾病之本。若可消毒杀菌,则可免除不少病患……”

    朱允炆侃侃而谈,从细菌讲述到了瘟疫,从瘟疫转入人体免疫,外科手术,然无论是什么问题,都只是泛泛而谈,无法深入。

    戴原礼听着这些奇诡的医论,乍一听,荒唐至极,不可理会,但仔细琢磨,却似乎隐藏着道理在其中。

    便如那rou眼无法看到的存在,这些古怪的医论,是耳朵不曾听到,却事实存在的医学。

    杨士奇有些麻木了,惊讶地看着朱允炆,一个帝王,如何懂得如此多的奇怪医术?

    而且这些学问,似乎根本不存在于各种医学典籍之中。

    无尽的疑惑,没有办法得到解答。

    朱允炆也没办法,自己哪里懂真正的医术,能记住这些还得感谢当年生物老师的粉笔头,至于能不能开出新医学这朵花,那就只能交给命运了。

    与此同时,三位驿使快马闯入正阳门,占城国与安南国的命运,摆在了大明面前。

    第二百三十三章 出不出兵是个问题

    在戴院使等人遐想与讨论新医论时,朱允炆已回到武英殿,紧急召见内阁解缙、张紞,兵部尚书茹瑺、侍郎刘儁,中军都督府府事徐辉祖、都督宋晟,户部尚书黄子澄,前军都督府府事兼水师总兵李坚,燕王朱棣……

    这些人不是朝廷重臣,便是军中砥柱,被召是情理之中。

    可让人吃惊的是,朱允炆竟还召集了工部侍郎姚广孝、国子监祭酒杨士奇、翰林院杨荣、杨溥、金幼孜等人。

    众人行礼后,朱允炆命解缙将郑和文书读了一遍,安南天变、占城求援的消息,传入众人耳中。

    “如何看待此事,大明是管还是不管,出兵还是不出兵,议下吧。”

    朱允炆端坐着,看着众人。

    兵部尚书茹瑺紧锁眉头,占城求援不求援可以当做什么都没发生,任由其自生自灭,可安南天变,这就难以处置了。

    安南是大明藩属国,再怎么乱,那也应该是陈朝自己的事,眼下胡季犛篡位不说,还大肆屠戮陈朝王室,摆明了是造反派。

    藩属国有义务进贡宗主国,宗主国也有保护藩属国的义务。

    按理说,明朝是应该管一管这胡季犛,可是安南不是在南京门外,出个门就能到了,隔着三千多里路,怎么管?

    一旦朝廷动用大军,必会耗费大量国孥,朝廷刚刚积累下来的一些家底,又要被耗之一空,为了一个偏远且难以控制之地,劳师动众,值得吗?

    武英殿中,一时无人说话。

    安南位于云南、广西两省之南,秦朝时期,秦始皇没有通过拍卖,而是让屠睢用武力直接拿下了这块地皮,看着周围大象挺多,便将其设置为象郡,这是安南首次纳入中原王朝版图。

    秦末,南海郡尉赵佗乘秦亡之际,封关绝道,兼并岭南的桂林郡、象郡,汉高祖时期,建立了南越国。

    汉武帝刘彻,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冬灭亡南越国,设交趾郡,此后近千年,安南皆是中国领土。

    五代时期,中原大乱,南汉高祖刘?攻入交趾,后因统治暴虐,交趾土财主吴权趁势起兵,自立为王,建立吴朝。

    至此,安南脱离中国版图,至朱允炆时,已接近五百年。

    朱允炆见众人不言,便敲了敲桌子,道:“茹瑺,你领兵部,先讲吧。”

    茹瑺不得已,叹息一声,道:“皇上,臣以为此事还有待查探,占城使臣所言是否属实,我们并不能确定。若冒然出兵,安南国内又无此事,一旦消息传开,我大明岂不成了笑柄。”

    朱允炆微微点了点头,在没有弄清楚之前就准备出兵,是不合适的,可他们不知道这是事实,朱允炆知道。

    “朕召你们入殿来论,不是考其真伪。朕已安排安全局前往调查,若此事虚假,大明自可不动如山,可若此事为真,而朝廷却不做准备,便是失职。”

    朱允炆严肃地说道。

    茹瑺听闻,只好言道:“皇上,臣以为安南虽有变,但无碍于我大明。太祖曾言,安南为永不征讨之国,若我大明出兵,于礼不符,于祖制不符。况出兵安南,得其领土,大明无法供给,得其子民,大明无法号令,时间一长,必成顽疾,拖累朝廷。”

    “由此,臣以为对于安南,朝廷并不需劳用大军,只需派遣使臣前往安南,警告胡季犛,命其收敛,不可进攻占城即可。”

    宋晟听闻之后,心头有些愤怒,也顾不得其他,直言道:“只派使臣便可解决安南问题?若真如此,朝廷应派遣使臣去那鞑靼、瓦剌,去那日本,看看能不能解决边患!”

    茹瑺脸色一沉,怒目而视,道:“宋都督,安南乃是化外之地,且不说道阻路险,密林毒瘴,江河弥密布,便说动用大军,如何动用?几万兵马,不足以平其乱,十万兵马,二十万兵马,又如何保障粮草?一旦供给跟不上,我大明军士就白白牺牲在那里!”

    宋晟刚想反驳,却被徐辉祖拉了一把,徐辉祖叹息道:“茹尚书,宋晟是个粗人,脾气暴躁,莫要与他一般见识。皇上,茹尚书所言在理,出兵安南,实属下下之策。臣以为,若安南天变属实,可先行招抚,警告胡季犛,一旦他进攻占城,我大明将不会坐视不管。”

    “先礼而后兵吗?”

    朱允炆皱了皱眉头,将目光看向解缙,问道:“解爱卿,你如何看?”

    解缙对朱允炆拱了拱手,面色严肃地说道:“皇上,臣以为安南之事,大明不可不管。理由有三,其一,安南为大明藩属国,胡季犛以下犯上,篡位于朝,此违背君臣之道,应将其拿下,以明正统。”

    “其二,洪武时期,安南多次进犯占城,占城国屡屡进贡丘渊,太祖有云,大明为天下主,当治乱持危,理作当行。太祖曾多次差遣使臣,警告安南,然安南置之不理,甚至还出兵进犯广西,忤逆大明。若再遣使臣,未必能有其效。”

    “其三,我大明国盛,新军整训已成,此战胜算可期。当下,南方边患不定,我大明子民必受其害,与其坐视不动,不若出兵安南,一劳永逸。”

    朱允炆听闻之后,不置可否,看向户部尚书黄子澄,问道:“你怎么看?”

    黄子澄走出一步,认真说道:“皇上,臣领户部,不宜参断军机,然就粮草供应而言,臣认为并无问题。受益于一条鞭法等新策,今年夏税颇丰,除去相应开支与赈灾所用,仍有存留。虽云南、广西等地困顿多年,但四川、贵州、广东、江西等地官仓储粮充沛。”

    “据臣估算,凭地方官仓供养二十万军士绰绰有余,甚至不需动用京师储粮。只是眼下秋收在即,朝廷若发动大军,必征调民工,恐有损秋收,波及秋税。臣只能说,出兵安南,户部可支。”

    朱允炆赞赏地看了一眼黄子澄,他虽然在历史上名声不好,但自从领了户部之后,却十分负责,且有大才。

    他的担忧不是没道理的,动用二十万大军,绝对不是二十万军士的事。

    很多人认为古代打仗跟玩似的,张嘴闭嘴就是带领几十万大军出征,还恨不得几千里路,几天就能飞过去。

    事实上在古代,打仗是一件极为劳民伤财的事,轻易打不得,更轻易大打不得。

    《孙子兵法》中有云:

    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sao动,怠于道路,不得cao事者,七十万家。

    意思就是,动用十万兵马,行走千里,每日耗费便达“千金”,而为了保障这十万人打仗,需要七十万家庭提供后勤保障。

    就算是一个家庭出一个人,那也是七十万人的后勤去保障十万人的队伍。

    一个兵,就需要七个人来提供后勤。

    《孙子兵法》毕竟是春秋时期的,随着历史发展,后勤效率有所提高,但也需要动用极大国力。

    以历史上朱棣率五十万大军北征来看,其后勤堪称恐怖。

    历史记载:

    前后运用驴三十四万,车一十七万七千五百七十三辆,挽车民夫二十三万五千一百四十六人。运粮凡三十七万石,并出塞分贮。

    当然,朱棣的“五十万”大军极有可能是一个虚数,或者把后勤人数一并算了进去。

    因为按照后世很多史料研究,五十万大军加上漫长的供应线,以这点后勤,最多只能供应十五万至二十万兵马北征。

    由此可见,出兵打仗,绝不是在军营里面点了兵马,呼啦啦就可以出征了,他波及到了数十万家庭与人口,需要数十万的民工来保障后勤。

    而眼下秋收在即,若动员大军,必少不了征用数十万劳力,而这些人,往往又是家庭支柱,没了他们,秋收很可能会减产,而减产的结果,便是民穷。

    朱允炆又询问了其他人的意见,朱棣很明显是支持对安南用兵的,姚广孝也希望通过一次战争,来解决安南问题,同时给西南麓川等潜在势力一个威慑,以保西南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