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页
几大诸侯国的人心不齐,最终不了了之,反而使得陈国威名大振。 在修养生息过后,陈国便将矛头对准了昔日尊贵无媲的宋国。原本的诸侯国,皆是有宋国分封而来,但如今的宋国早已落寞,哪有反抗的余地。 本来,诸侯国们是不应对宋国下手的,毕竟宋国还是有些礼义正统的身份。 坏就坏在,几大诸侯国之所以围攻陈国,乃是与宋国有关。 陈国自诩强国,又有诸侯国间霸主的地位,得知是何人动的手脚之后,又如何能咽得下这口气。 陈王甚至在陈国的宗庙前祭祀,当着众臣的面,说是要将宋国的九鼎夺来,置于诸先王庙前,以慰诸先王之灵。 其实,此事着实有些阴差阳错,宋王自知国弱,一向小心谨慎,在诸侯国间周旋,怎么可能主动插手灭陈一事。 况且,陈国与宋国间,还隔着一个蔡,纵使陈国灭了,对宋国又能有多少好处,除非所有的诸侯国自相残杀,独留宋国。 第112章 但显而易见,这是不可能的。 没有哪个诸侯国的君主是傻子,即便他们是,他们的臣下也不可能眼看着君主遭人算计。 但总有人,自诩忠臣,又爱自作聪明。 那日亲眼目睹宋王喜爱之人为诸萦神女的臣子显便是。 臣子显,原先是没有姓的,不过是一介庶民,但机缘巧合得到一位隐士的教导,并为其冠姓王,此后便有了名字,为王显。 王显的发达也极为有机缘,他是在山间为隐士放牧的时候,遇上了出游的先任宋王。 先宋王见他姿容不同于粗鄙的庶民,便起了交谈之心,后来才发现此人竟有学识,大喜过望,先宋王忙不迭的将王显请入王畿,授以官职。 虽然王显未必有多少才干,但他将隐士的行事说辞学了个□□成,又兼的确有些学识,很合爱好学问的先宋王的脾性,自以为这便是上天赐予他的贤臣,愈发倚重。 待到先宋王离世后,王显已经身居要职,从微贱的庶民,变作有自己封邑的显贵了。 但他究竟有没有才干,如今的宋王继任后,又岂会不知。 于是,有意无意的将王显身上所兼职位一再卸去。后来的王显,在得知宋王竟然中意神女之后,率其他几位臣子,一副视死如归的劝谏模样,未尝不是因此。 并且,王显从不自认为是佞臣,相反,他甚至自以为对宋王室忠心耿耿,为报先宋王的知遇之恩,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原先宋王顾及先宋王与王显的忠心,动作一直不太明显,但是自王显率众臣对他行逼迫之事后,宋王的态度就坚决了起来,毫不留情,却又让人挑不出错处。 但宋王仍旧是留了情的,王显虽然在王畿的职位悉数被卸去,但他的封邑,宋王却未曾剥夺。 本来,他应该安安稳稳的回封地,但王显偏不,他自觉宋王虽不够稳重,有负于他,但他王显,却不能辜负先宋王。 故而,王显没有直接返回封地,而是转道去了齐国,王显认为对于宋国而言,最大的威胁就是陈国。 自诩聪明的王显,准备以自己成全宋国的来日。 不得不说的是,王显此人还是有些忽悠人的口舌之才的,又兼他的确手握宋国权势多年,气势不同,在王显的努力下,竟真的说动了几大诸侯国围攻陈国。 最为紧要的是,王显借用的是宋王之名。 此事若是真能成了,或许对宋国还能有两分获益,但很可惜,人心不齐的几大诸侯国,凑在一块,除了人多势众,在最初破了陈国的几座城之外,后面就因为分赃不均,自乱阵脚。 说到底,陈国这些年隐隐的霸主之相,并非作假。 最终,王显的自作聪明,非但没能使宋国获益,反倒惹恼了陈国。 其他几大诸侯国,自觉先前一役被宋国戏耍,莫说出手相助,恐怕连宋国国破后,如何瓜分都想好了。 毕竟宋国一日在,诸侯国们就不能明目张胆的僭越,反倒会被那些恪守礼数的贤才及学子们唾弃。能有陈国开头,名正言顺灭了宋国,谁会不乐意呢? 而陈王不是那些只知享乐的昏庸君主,他既然敢放言灭宋,自然不会仅仅是为了宋国的挑拨,也不会是为了出一口气。 而是先前宋国国中的宗室叛乱,那位声誉颇高的叛乱宗室,恰好就在走投无路下,投靠了陈国。 陈王一边放言要灭宋,一边又令人散步谣言,只要宋国尽归那位宗室手中,陈王与其私交甚厚,定然不会殃及池鱼,绝不屠城抢掠,说不定就此谅解了宋国的过错。 上兵伐谋,攻心为上,陈王用的便是此道。 又兼宋国早已腐朽不堪,将士虽有忠勇之人,但不抵陈国的虎狼之师,很快就威胁到了宋国王畿。 陈国来势汹汹,很显然,陈王是真的想要灭宋。 因而,所有臣子都在劝宋王快些离去,王畿地势平坦,根本不适合守城,若是宋王迁都,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说来可笑,当年宋国先祖建立都城之时,对宋国而言,最大的威胁,无外乎是那些凶狠未开化的蛮夷,所以他们大肆分封,让功臣和宗室弟子为宋国镇守四方,此后安枕无忧。 即便哪日有蛮夷逼近,四面皆是封国,只需点燃烽火,亦能有人驰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