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世子夫人想和离在线阅读 - 第119页

第119页

    “嗯。”

    “好吧。”姜辞弯了眉眼,“所以才一定要叫我小名?”

    江逾明曲指蹭了蹭她的脸,碰到的肌肤温润如脂:“想叫。”

    姜辞得寸进尺地问:“叫阿辞还不行吗?”

    江逾明的表情看起来不乐意极了。

    姜辞看着他,忽然道:“那以后只许你叫,好不好?”

    江逾明一顿,两人的目光一上一下的交会着,一时间谁都没说话。

    厢房里很静,静得连彼此的呼吸都能听见。

    姜辞忽然深吸了一口气:“你还记得三年前,我们定亲之后发生的事吗?”

    她今日好像有很多的话想说。

    江逾明不轻不重地捏着她的后颈,目光似浅又深,他说:“记得。”

    姜辞目光远远地落在窗边,像是在想:“圣旨来的那日,我还在房里学绣花,我的绣工很差,若是我来绣嫁衣,只怕你再等三年都娶不到我。”

    江逾明却道:“娶得到。”

    姜辞心口酸了一下,睁着眼睛不敢眨:“……我离开奉京之前,来找过你,你可知道?”

    你知道我来退婚吗?

    你知道我曾给你送过芍药吗?

    “……不知。”

    你不知还想着娶我?

    “那你为何还让人千里迢迢往荆州送婚书?”

    姜辞问完,一滴泪从眼尾落了下来,可她偏偏转过头,一错不错地看着江逾明,她想在他的眼底看到自己的轮廓,看到那一颗她好像从来没有读懂的心。

    却不知江逾明因为这个眼神,只觉得心口像是被人踩了一脚,他用指尖擦掉她的泪痕,声音很轻的在她耳边说:“因为不想退亲。”

    “为什么不想退亲?”

    答案呼之欲出,但姜辞还是问了,可问了她又想,江逾明这么闷,一定不会说,谁知——

    “因为喜欢你。”

    晚风停了。

    第56章 在做什么

    这日刚过辰时, 杜衡打着哈欠进了官署,一进门,江逾明果然已经在了。

    他提着俩包子, 在椅子上坐下,无精打采地同旁边的人说话:“你说, 江逾明今日怎么这么高兴?”

    闻言, 同僚抬头, 看了一眼不远处的江逾明,冷冷清清, 是鼻子是眼,不解:“高兴吗?”

    “高兴啊。”

    “哪里高兴?”

    “就是不知道才问你啊。”

    两人说了一圈废话。

    杜衡啃完那俩rou包, 擦了手, 慢悠悠踱步上前:“江大人今日,心情不错嘛。”

    江逾明淡淡抬眸:“……尚可。”

    “尚可?我看你是春风得以马蹄疾吧。”杜衡手里打着拍子, 煞有介事道,“都说生有四喜——久旱逢甘露, 他乡遇故知, 前两件你在潮州遇着了,你不科举, 升官勉强算作金榜题名时,老衲算来算去……难不成江大人昨夜,洞房花烛?”

    江逾明错开杜衡, 没说话。

    昨夜睡到一半,姜辞忽然挤到榻上, 把江逾明吓了一跳。

    虽是吓了一跳, 却下意识地把人纳进怀中, 隔着衣裳摸她的后背, 发现有些湿,他把人揉了揉,问:“怎么了?”

    姜辞的脸埋进他怀里,摇头,昏昏沉沉地睡,像是好久才缓过神来:“做噩梦了……”

    江逾明就说:“都是反的。”

    “我知道。”姜辞蹭了蹭脸,像是要把噩梦忘掉,“……我一会就回去。”

    “不回去了。”江逾明给她把被子掖好,把人挤在角落,哪里都不让她去,“安心睡。”

    姜辞手都是冷的,藏在被子里,一下被江逾明扣住了,他一下又一下地顺后背,把她揉搓得很舒服。姜辞一边埋头,一边在他怀里找了个舒服的位置,冷汗渐渐消了,困意爬上心头:“为何不去榻上?”

    她的声音很软,带着浅浅的鼻音,江逾明没答,把人往怀里捎了捎,直到听到平稳的呼吸声,才轻声叫她的名字,告诉梦里的姜辞:“这样比较近。”

    茶水沸了一声,咕噜噜地响,江逾明拨了拨茶盖。

    杜衡跟在人身后,一脸乐呵:“不是吧,还真让我算准了?”

    江逾明淡淡问:“你最近很闲?”

    “我自然是,相当的闲!”杜衡笑道,“哪像江大人喜事临门,昨日还被皇上召进宫里……皇上昨日可是说了什么?”

    “并无要紧事,只是说到了温叔。”

    “温容?”杜衡皱眉,“怎的忽然提到他?”

    杜衡从前也在云纠书院念书,自然认得温容。

    “皇上说起了三年前,三顾请温容出山的事。”

    这事发生在姜夷如离京之后,当时左都御史的位置空悬,下面又没有可用之人,皇上思来想去,便想到了温容。

    都察院专监察,主弹劾,可以风闻奏事,实际上便是言官——靠嘴皮子办事,便利却也是大忌。大梁以来,言官多是读书人,读书人难免书生意气,意气上头,便容易坏事。因为言官的这一特殊性,康乐年间的很长一段时期,都察院成为了权贵相争的工具。

    正闻帝登基不久,大梁便发生过一起言官乱事。

    当时,陈太后执意立陈家女为后,皇上又态度不明,这便让都察院抓住了机会——自前朝起,陈家便一直把持朝政,群臣敢怒不敢言,读书人对陈家更是嗤之以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