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快穿之科举文男配在线阅读 - 第344页

第344页

    蔺静心想,那我可说不准,毕竟娘知不知道都不会说出口,她催促道,快点洗脸。

    蔺洵拿出属于自己的木盘,站在院内洗脸,原身自己已经习惯生活中的种种细节,并没有发现其中的奥妙。而蔺洵一抬眼就能明白其中关窍。

    看村里的环境,很明显不是什么富裕的地界,条件限制,有些讲究根本讲究不起来,一家人通用一个盆简直是常事,而蔺家三口人分别有各自的洗漱用品,还额外买了青盐,要知道村里很多人可不会舍得花这个钱。

    蔺洵一边洗漱一边想着,他始终还记挂着昨天碰到的墓志铭,如果,杨氏手里有族谱之类的东西,肯定能发现一些端倪吧?

    就这么想着,蔺洵走进堂屋里,饭菜已经摆好,早餐通常都是简单的白粥搭配几个自家做的腌菜,淋一点香油撒点盐就是无上美味。

    杨氏把食不言贯彻到底,端着瓷碗不声不响的吃着,两姐弟也是不敢说话,好生用过早餐后,杨氏大发慈悲的说:“阿寻想出去玩就去吧,阿静今天还要跟着我学做刺绣。”

    “是。”蔺静安安静静的说。

    平时跟猴儿一样坐都做不住的人,今天偏偏乖乖巧巧的不肯走,“娘,我有个事想求您。”

    “什么事还用的上求字?”杨氏一怔,“说吧。”

    “我就是想问问,咱家的族谱在哪儿?”

    “好端端的看什么族谱?族谱不都是好生收着的吗?”杨氏心想猴儿今天真的转了性,努力想了想,“族谱啊,好像放在我屋内的衣柜匣子上,那个雕牡丹花的匣子。”

    “我去给你找找。”杨氏说着,就从身上的荷包里取出钥匙,她每个匣子都上了锁。

    蔺洵殷勤的跟在后面,替杨氏取下衣柜上的匣子,上面积了老大一层灰,杨氏开锁那会儿呛了呛。

    “诺,就是这个。”杨氏把匣子塞进蔺洵怀里,还揶揄他:“族谱上这么多字,你认的完吗?”

    “认不完字,姓总认识吧?”蔺洵嬉皮笑脸的,端着匣子就走了。

    “别给弄坏了!看完好好送回来。”杨氏追出去叮嘱一句。

    蔺洵摆摆手示意自己知道了,端着匣子进了房内,迫不及待的翻开第一页,从头扫视下来,终于弄明白到底是什么回事。

    系统可真是省事啊!竟然借用了他第一个任务的背景!

    他在族谱的第一页找起,慢慢的就看到熟悉的姓名,然后就是他第一个任务的对方,穷困潦倒的老童生。

    老童生前半生没什么好说的,后半辈子却是极尽荣华,他虽然没有直系后代,但教出无数个栋梁之才,等到八十岁时,甚至还获得皇上钦赐的牌匾,轰动乡里。

    那坟墓,应该就是当时蔺洵的几个学生修的,明明他说过要一切从简,唉,事死如事生,那几个学生违背他的心意,也不能说错。

    蔺洵再看族谱,估计着应该是那时候的蔺老二蔺老三的后代,具体是谁难得追究,他们同样受惠,后来靠着做小生意发家,就干脆搬去京城。

    沧海桑田,原本的李家村改名状元村,彻底没留下任何痕迹,经过几轮饥荒几轮灾害朝代变幻,原本的村民都搬走了,谁也不再知道被湮灭的故事。

    直到蔺寻,也就是原身的父亲,做生意破产后,就干脆带着妻子回到这里,杨氏就此在这里安家,慢慢习惯乡村的生活。

    蔺静,蔺寻相继出生,在村民眼里,他们反而是外来户。

    作者有话要说:蔺洵:好家伙,我想查查继承法。

    第二百零七章 孝子贤孙(四)

    从原身有记忆开始,家里的日子就过的简单。原身的父亲搬回状元村没几年,就因为生病不治去世了,为了给他治病,家中的积蓄也消耗的差不多。

    杨氏一个女子撑起家业并不容易,幸好还有一手不错的刺绣功夫,绣个小屏风或者丝帕能够养活两个儿女。只是要照顾孩子时并没有更多的空闲,一直等到两孩子长大些能够脱手,这才正正经经接活儿,过了几年后攒下银子后购置了三亩水田,赁给别人种,但得来的米粮也足够母子三人食用。

    也是现在蔺静长到十岁后能够帮忙做些杂事,杨氏才算清静些,至于原身嘛,成天在村里到处乱逛,他不闯祸就谢天谢地了。

    蔺洵合上族谱,总算理清了前因后果,他缩下炕,去房内找杨氏,杨氏正借着光线好,在劈绣线,只见一股丝线在她手里绕了一绕,立刻变成了三股,每股都细若毫毛。

    杨氏正在教蔺静绣花,“这绣线呐,劈就要越细越好,绣出来的绒毛才能纤毫毕现,活灵活动。”

    蔺静正认识的听着,还不住的点头,她上手自己试着劈线,杨氏才抬起头来看蔺洵:“这么快就看完了?”

    “能有多少内容看不完啊。”蔺洵挤过去,把匣子原样锁好放到柜子顶,拍拍手去拨弄蔺静整理好的绣线。蔺静嗔道:“别给我弄乱了,费了好大功夫整理的。”

    “摸一摸又不会乱。”蔺洵伸出爪子摸够了,这才扭过头来说,“娘,你看jiejie。”俨然是受宠爱娇的弟弟。

    “好了好了,谁让你先手贱的?绣线摸乱了静儿又要整理。”杨氏把人喊过来,“既然你今天非要看族谱,说说,都看出什么来了?”

    蔺洵一本正经道:“我常听人说一句俗话,叫富不过三代,就是说长辈们要重视下一辈的教育,不然再多的金山银山都要吃用光。要我说,穷才不过三代,祖上指定是阔过,这才能一代代的绵延下去,不然早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