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国子监小食堂在线阅读 - 国子监小食堂 第2节

国子监小食堂 第2节

    此时,姜老头的呵斥声从后厨传来:“六娘!我和桑娘早已跟你细细说过,确实只是切磋技艺,方子是桑娘教给我的!”

    而朱氏骂到火气上头,顾不得还有孟桑在场,或是在大堂忙活的姜素,倏地转身朝向后厨,嗓音愈发尖利。

    “公爹您当我朱六娘是个傻子吗?我也问过,孟家根本不是什么世世代代为庖厨的人家,她阿耶也只是扬州府里寻常厨子,没什么家学渊源。”

    “桑娘今年不过十七,与素素一般年岁,怎拿得出这么多食方?”

    “当年,公爹您伤了舌头,做的吃食不似原先那般绝妙,就此一蹶不振。而姜大郎也是不争气,学了多年手艺还不开窍,惹得食肆生意一日日惨淡。这些我朱六娘都能认,左右是自家人,能过日子就成。”

    “可公爹您也别忘了,当年买下这间屋舍的银钱里,大半都是从我嫁妆里出的。无论是您攒在手里、不愿拿出来的姜家食方,还是这食肆,都只能是素素的,谁也别想抢了去!”

    朱氏叉着腰,嗓门大,语气又凶,直让离她最近的孟桑觉得脑门疼。

    “婶子!”孟桑捧着干净碗碟起身,用尽全力喊住了朱氏继续往下的势头。

    朱氏顿住,似是终于反应过来自己说话太重,飞快地扫了一眼孟桑。随后像是较上劲儿一般,她死死盯着孟桑的眼。

    孟桑长长舒了一口气,缓道:“幸得姜家阿翁、姜叔和婶子收留,孟桑不是个不识趣、不知感恩图报的人。”

    “婶子安心,素素成婚是大事。我已寻到活计和住处,会在五日内搬出的。”

    听了如此确切的话,朱氏一时没了声。她拧眉站了片刻后,留下一声冷哼,自顾自去大堂陪姜素。

    孟桑目送她离去,随后捧着洗干净的碗碟回后厨。

    后厨里只有一位布衣老叟,正黑着脸坐在灶台后头。

    正是好心收留孟桑的姜记食肆店主,名唤姜田,旁人大多喊他一声姜老头或是姜厨子。

    此间有一方方正正的大灶台,能同时起四口锅。姜老头掌火的灶上正熬着一锅鸡汤,“咕嘟咕嘟”从锅盖边散出白气。

    约是听见动静,他撩开眼皮,眯着眼望过来。

    见是孟桑,姜老头扭头继续盯着灶火:“半大一女郎,跟锯了嘴的葫芦似的。”

    孟桑笑笑,将碗碟一一放好:“原先也与婶子好生解释过,奈何婶子实在不信,那也当真没法子了。”

    “再者,我当时来长安时身无分文、找不到活计,亏得您和婶子收留,才有一隅容身之处,这些都是理应还的恩情。如今造成不便,自也不好多留,合该到了离去的时候。”

    “也不瞒您,看婶子这般一心为素素打算,我也有些想阿娘了……”

    提起往事故人,一老一少不约而同念及生死未卜的孟家夫妇,后厨顿时安静下来。

    听说那是铺天盖地一般的沙暴,寻常人哪里活得下来?凶多吉少啊……

    良久,姜老头长长呼出一口气,狐疑地问:“你真找到了活计和住处?”

    这老翁!年纪大了脑子却不糊涂,心里头清楚得很!

    孟桑搁下锅盖,苦着脸道:“哪里这么容易?方才不过是让婶子安心,免得再起争执。长安酒楼食肆虽多,但几乎不招女子为庖厨,只缺洗菜洗碗的帮工娘子,给的银钱也不足以租下屋舍。”

    姜老头半晌没说话,也不知是清楚其中的难处,还是由于孟桑交代得太老实,因为噎住。

    良久,他才叹道:“你先别管这事,且去做宋都知的吃食。”

    “都知”一词是对名.妓的称呼,她等会儿要为之送吃食的宋都知,便是平康坊南曲最为有名的妓.女之一,极擅诗文。

    宋都知名扬长安,常被高官贵胄请入府中作陪,自是什么金贵东西都吃过。为她做的吃食不仅要色香味俱全,还得尽量是新鲜玩意,切中对方心意,这可不是什么好办的差事。

    孟桑是真得感谢上辈子喜欢研究美食的自己,以及万能可靠的互联网。前世身为社畜,只能每天用各式各样的美食来抚慰身心,哪晓得日后会因为猝死而穿到古代,得以大展身手呢?

    虽说身为皇太后的前辈拿了一个宫斗甜宠大女主剧本,但自己这个美食种田的休闲路子也很舒坦嘛。

    不过,幸亏前辈没穿得太早,使得这些新食材出现不过二十余年,大雍的厨子们尚且研究不出多少花样,这才给了她一丝可乘之机。

    幸哉,幸哉!

    今日要为宋都知做的吃食,是后世常见的凉皮。

    孟桑取来昨夜准备好又已沉淀了一夜的洗面水,去廊下倒掉最上层的清水。她的手极稳,活儿做起来也细致,直至清水几乎去干净,盆地渐渐露出白色面浆后,方才收手。

    随后回到灶上,起锅倒水。

    “要什么火候?”灶后头的姜老头问了一声。

    孟桑笑道:“越旺越好,劳烦阿翁。”

    待到锅中水大火煮沸,再将方才的面浆搅匀,便可以开始蒸面皮了。

    锣锣是她前些日子找匠人做的,底部平整,质量上乘。虽说价钱贵了些,但宋都知出手大方,羊毛出在羊身上,孟桑着实不心疼银钱。

    锣内刷油,倒上一勺面浆,先摇匀后放入沸水中烫过,随后迅速拿起来继续轻晃,再烫,直至底部面皮厚薄均匀后,便可放入锅中,盖好锅盖大火猛蒸。

    蒸凉皮这一步并不难,除了细心之外便是耐心。不论是前世,还是来到这里,孟桑都没少自己做过凉皮,因此动作极为娴熟。

    灶膛里,火烧得极旺,不多时便可先去锅盖,取出锣锣,放入凉水中起皮。

    如此,一张透亮薄弹、带着微微面香的皮儿便做好了,而之后要做的,是不断重复蒸面皮这一步。

    恰在这时,姜大郎拄着木拐,从后院慢慢走过来。他的腿脚经过静养,已经好了大半,近日常来后厨坐着烧火。

    寻常厨子遇见了什么新奇吃食和做法,逮着机会便想学上一手。而姜大郎素来是个憨厚人,从来不会多探究别人的手艺,也总因为这个实诚性子被朱氏骂“木讷”。

    他经过孟桑身边时,还歉声为朱氏说了句对不住。随后一步步挪到灶后,说是要帮忙烧火。

    姜老头没说什么,让开位置,自然而然地走到孟桑身边。他仅看了一遍是如何蒸的凉皮,又问了一些其中关窍,便自然而然接过这活。

    “你且去做别的。”老头笃定道。

    相处两月有余,一老一少经常交流厨艺。孟桑晓得姜老头是个什么性子,直接放手,自去准备凉皮所用的胡瓜1、料水等物。

    忙活到辰末巳初,孟桑将姜老头备下的面皮切条,上面铺好胡瓜丝、面筋粒等物,再浇一勺料水,只待辣椒油到位,便大功告成。

    油并香料烧到guntang,打着圈儿浇在盛有粗细两种辣椒粉与白芝麻的碗中,热油与香料相遇的刹那间,激出大量沫子,而辣味并着各色香气在空气散开,不容抗拒地闯入鼻腔中。

    趁着泡没消,再打圈儿加入一小勺酢2,分批次倒入剩下的热油,才得了一碗颜色红亮、香气逼人的辣椒油。

    姜老头不是头一回见孟桑做辣椒油,仍然忍不住抚掌赞了一声好!

    而姜大郎没从灶台后头出来,但也不禁附和:“桑娘此物做得极好,配上馎饦,忒香!”

    孟桑翘起唇角,又快火炒了两道时蔬,将几道吃食与乌梅饮子逐一放入提盒之中,准备给宋都知送去。

    平康坊与宣阳坊相邻,姜记食肆又临近坊门,走过去并不远。

    穿过两道坊门,沿着十字街走到南曲,看到一所匾额上写有“宋七家”的四进大宅,便是到了宋都知所在之处。

    门口,有一年纪不大的仆人来回踱步,瞧见孟桑来,便如同见着救命恩人一般,急匆匆迎上来。

    “谢天谢地,孟小娘子总算来了!今日七娘起得早,问了几回孟小娘子何时来,某正想着要不要去宣阳坊找您呢!”

    说着,他伸手接过孟桑手里的食盒,如往常一般在前方引路。

    宅子占地不小,从门口走到宋都知所住的独栋小楼,还是有些脚程。沿途不怎么见着人,大多妓.子都在各自屋内休息,想来未曾起身,屋外头只有仆役婢子在做扫洒活计。

    待上了二楼,推门就瞧见美人随意挽着一头青丝,身着轻薄纱衣,靠在窗前百无聊赖地打量行人。

    正是宋都知,宋七娘。

    因是听见上楼的脚步声,她懒散地扭头看过来,见了孟桑与食盒,双眼一亮,不过开口所言却与吃食无关。

    “小桑儿,我托人给你寻的活计有眉目了,就在国子监食堂3,你要如何谢我?”

    第3章 酥山

    忽闻喜讯,孟桑眉眼弯弯:“赶巧,今日为了七娘备下一道新菜式。”

    “好你个滑头,拿着我给的银钱,如今却想借此糊弄过去谢礼,”宋七娘拢了拢身上纱衣,信步走到食案边坐下,柳叶眉高高扬起,“倘若不好吃,我可是不认的。”

    仆人将菜品一一放在桌上后,便识趣地叉手行礼,安静退下。

    “必不会让七娘失望,”孟桑将凉皮换到宋七娘跟前,又为彼此各倒了两杯乌梅饮子,“七娘请用。”

    炒时蔬是往常用惯了的,宋七娘看都不看一眼,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了未曾见过的凉皮上面。

    底部的面皮白里透亮,被淡色的料酒包裹着,最上头放了胡瓜丝、面筋、豆芽等,旁边还搁着一碟辣椒油。

    无须孟桑开口,宋七娘毫不犹豫地捏起小碟,往装着凉皮的宽碗里一浇,再熟练拌匀。

    碗中吃食逐渐被辣椒油染上一层红,面皮油光滑亮,白芝麻点缀其间,再以胡瓜丝、豆芽相衬,光是看着便叫人食指大动。

    宋七娘迫不及待地夹了一筷子送入口中。面皮蒸的火候极好,带着微微嚼劲,又不缺柔软光滑。同时,面皮的麦香、红油的浓郁辣香和一丝酸味在口中融为一体。

    一般而言,辣椒油在天热时吃着有些腻,但胡瓜丝与豆芽的清爽却恰到好处地消减这一点,两者相得益彰,入口只觉得爽快开胃。

    宋七娘双眼一亮,又吃了两三筷,这才将筷子伸向散落其间的面筋。

    黄色的面筋在搅拌均匀后,早已吸饱了汤汁,咬上一口,那令人回味无穷的汤汁便从拥挤的小孔中,争先恐后蹦出来。

    口感劲道,汤汁诱人,直让宋七娘不停在盘中搜罗面筋粒,或是单独吃,或是与面皮一起,各有各的滋味。

    待凉皮配着两道时蔬,好生解了一番馋意,又饮了一大口乌梅饮子,宋七娘这才意犹未尽地收手。

    “可起了名?”

    孟桑点头:“唤作凉皮。”

    宋七娘蹙眉:“口感微凉,面皮作底,‘凉皮’二字倒也适合,可总有些直白……”

    对此,孟桑哑口无言,十分无奈。

    本朝兴诗文,但凡是识字的人都能吟上一首打油诗,于很多物件吃食上喜欢用些文雅名字。像是番茄炒蛋,明明在后世是无比寻常的家常菜,这里竟然还给了个“红日浮金”的雅名。

    虽然孟桑穿来后是从小娃儿长大,也被阿娘教导识字学文,但骨子里就缺了几分才气,懒得再起什么别名。

    见宋七娘还在思索什么名字好,孟桑摸摸鼻子,赶紧提起小壶,给七娘的碗里满上乌梅饮子,试图转移对方注意力。

    “多用些饮子,特意在井水里头冰过,喝来解腻。”

    宋七娘哪里看不出孟桑的小心思,左右这一回用着着实畅快,便没有揪着这滑头不放。她意味不明地哼笑一声,唤仆人进来收了食盒。

    待起了小炉煮茶,再端上两盏茶汤,两人才挪至窗边小榻,转而说起国子监食堂的事来。

    宋七娘饮上一口茶汤,缓道:“你也晓得,长安城里酒楼食肆虽多,但都不雇厨娘,多是找牙子买些婢子回去打下手。”

    “而国子监是朝廷所设,里头的庖厨或杂役皆是雇来的人。年初,国子监曾张贴告示,寻一名精于新式菜的庖厨,”宋七娘端起茶汤,抿了一口,眼波潋滟,“恰好我有一位恩客任太学博士,前日便送了帖子,寻他相助。”

    孟桑倒也晓得国子监招人的事,疑惑道:“可据我所知,这告示三月就已撤下,应是早就寻到合适人选了。”

    “的确寻到了,说是个久浸庖厨的女郎,但做出来的吃食并不如人意。前段时日,那女郎抵不住国子监生的鄙弃,自行辞去。”

    宋七娘眉眼带笑:“这不就空出个地儿,恰好被你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