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史上最倒霉穿越在线阅读 - 第220页

第220页

    胡岩章听完消息,不怒反笑,从商数十年,他不是没有败过,但从未败在这么一个毛头小子手上,实在有意思啊。

    作者有话要说:感谢大家等待,(*  ̄3)(ε ̄ *)

    我的小本本使用了八年了,除了有时候会突然关机,其他时间都无比顺滑一点不卡。

    但,那偶尔我突然关机,实在是让我害怕极了(特别是码字的时候),我在考虑要不要出去摆摊挣个钱买一台新的(但这话我不能让我的小本本听见,它兴许知道我穷,那么任劳任怨,还顺滑至今,万一它伤心罢工了怎么整。我身边朋友的小本本干活三四年就罢工了,都不及它好。)

    第121章

    杭州城钟胡两家掩盖在梅雨水幕之下的商战跌宕起伏,远在千里之外的京兆更是暗潮汹涌。

    朝中大臣勾结慎度迫害皇子、重臣一事尚未结案,虽说魏和朝将其从中摘了出去,但主谋未抓到,这事永远不会盖棺定论,不管那御史大夫是否情愿,但为给天下一个结论,御史台明面上就会一直追查下去。

    再加之太子等人的推波助澜,逼迫魏和朝无路可退。

    七月中旬,魏丞相府上。

    “御史台查到朴云峰身上了?”魏和朝背着双手,在书房踱步。

    “是。”回话的是兵部尚书周显。算来今年不过三十六七,但头上却布了许多银丝,乍眼一瞧,竟觉着与这魏和朝年岁相差无几。

    魏和朝闻声冷笑,“那御史大人汤柏成哪会有这般本事。”汤柏成口舌能说,但真本事却没几分,内地里担小怕是,知道朴云峰是他魏和朝的人,定是不敢去动一分的,而如今能查到朴云峰身上,必定后面有人授意。

    “我听宫中探子来报,前些时日谢侍郎入宫面圣,之后御史台就抽调了刑部五人入御史台办案。”

    答案不言而明,除了谢问渊从中作梗,还会有谁?

    谢问渊,又是谢问渊。从蜀川那事之后,这谢问渊就愈发猖狂,几次三番破他计策不说,更甚至妄图从他手中夺权。真是好大的胆子!

    想到这次慎度之行,不单没能取下这小子性命,反倒让他将计就计将了一军,不单撕扯下国中江河事实上的控制权力,魏和朝就怒气攻心。

    权力的丢失、被这般晚辈戏耍的恼怒,令魏和朝眉毛紧皱,蓦地一巴掌挥下了案几上的花瓶,只听得“砰”的一声,价值千金的古物就碎成无数片。

    “黄口小儿不知深浅轻重!”

    “丞相大人息怒!”周显见状急忙道:“大人,这谢问渊也不过逞一时之能罢了,他这般张扬,圣上又怎会容他?出事那是早晚罢了,与您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周显说着这话,瞧着魏和朝似不再那般气恼,才小心翼翼地问道:“大人,只是下官如今担忧,若真是任他查下去,那......”

    魏和朝满是皱纹的眉眼微眯,只瞧着窗

    外笼中鸟,不语。

    周显躬着背脊行至他左后方,斟酌着说道:“我瞧他这般模样似不抓到真凶结案就不罢休呢......”

    “既然他想结案,”魏和朝手指轻捻下颌须,眼中透着森森冷意,“那我就让他结案。”

    七月十八夜里,尚书省尚书令朴云峰在家中畏罪自尽,发现其尸身的是他的发妻,惊吓过度的尚书令夫人当场晕厥,还是其子朴畅报的官。

    而他尸身旁放着数十封书面,皆是他与慎度国私下来往之证据。其中更是写明,他早于前些年就与出使大晸的慎度王子勾结,想借此机会除掉谢问渊一事。

    如此,悬了数月的通敌一案结案。

    三日之后,今上下旨拔擢护皇子有功的尚书省侍郎谢问渊为尚书省尚书令、官拜二品、统领六部。

    七月二十五,谢问渊正式上任那日,奔赴两湖坐镇的于连桥向朝中递来好消息,被暴雨冲击两月余的两湖长河堤终究还是近乎奇迹地坚守住了,连续两月的雨水停歇,水位渐退,除了粮田受灾,两湖百姓并无伤亡,比之预期好得太多太多。

    于连桥的奏谏中字字句句透露其喜不自禁,与确定已保住百姓时的泣不成声,其间拳拳之心令听着感服、动容。

    朝堂之上,谢问渊手持朝板长身玉立,向皇位之上的封徵帝躬身,道:“天佑大晸。”

    天佑大晸,赐予这般精通建造又心系百姓、高风亮节的于连桥。

    兴许是这四字让封徵帝亦听得动容,他双目微红、眼中含泪,望着朝门外的明朗蓝天,叹息一般重复道:“天佑大晸。”

    朝堂之上文武百官随即俯身跪地,山呼:“天佑大晸,天佑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待封徵帝又说了些两湖之不易后,才开口问及两湖今年粮食问题。

    户部尚书闻言上前回道:“此番看来两湖等地大部无产,朝中临近两湖的数州亦是被前年掏空,没有多少存粮。让两湖补种二季粮,虽时日已晚,到时也是收益不多,但也应当能够解决一些困难。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这段时日家家户户粮食吃尽又无处可买的问题,就算可买那必定价格是之前的十数倍,若是处理不好,亦会酿成大祸。”

    户部尚书

    话毕,之后朝中又渐渐争论起来,

    “朝中无粮又怎么救灾?边关尚且缺粮草,如今哪里还挤得出一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