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藻宫咸鱼纪事 第15节
书迷正在阅读:飞剑问道、三寸人间、天道图书馆、天下第九、圣墟、元尊、星星在眨眼[娱乐圈]、和影帝假结婚后我爆红了、人鱼幼崽,天籁爆红
冯静仪没说话。 我思考片刻,道:“这是你跟你父亲的信吗?你疯了?这是妥妥的罪证,你还不赶紧烧掉。” 冯静仪道:“不是,我跟我父亲没这么多书信往来。” “那这是……”我想起白天冯静仪与赵方清之间奇怪的氛围,再看看冯静仪古怪的脸色,“赵方清?” 冯静仪叹了口气。 我道:“赵方清一手扳倒了冯家,你还跟他暗通款曲?你可是皇上的静仪!就算你没侍寝过,你也是皇上的女人,看脸归看脸,也不能不顾性命吧!” 冯静仪翻了个白眼,道:“我怎么会跟赵方清暗通款曲?你——小兰!” 小兰立刻把阿柳拉出去,而后关紧殿门。 冯静仪将书信给我,道:“你自己看吧。” 借着昏暗的灯光,我仔仔细细地看了起来,过了许久,我木然地抬起头,道:“你跟赵方清合作,一起扳倒了你自己的娘家?” 冯静仪沉默片刻,道:“你知道我弟弟当年为什么会跟大夫人的儿子打架吗?” “我怎么会知道?你又没跟我说过。” “枸枸,你在家时有启蒙听学吗?” “当然有啊,我们所有小孩子,不论男女,上午都要听先生讲课,下午男孩子习武,女孩子可以休息,但我长姐下午还要抚琴作画做女红,可忙了。” “可我们家不是这样的。”冯静仪叹了口气,道,“我们家只有男孩子能听课,女孩子只能待在屋里,由母亲请女师傅上私课。” “啊?那岂不是……” “是啊,很不公平,大夫人和几个得宠的姨娘,她们有钱,请得起师傅,我母亲却不能,我母亲常常为此自怨自艾,所以我启蒙识字,是靠趴在学堂窗户边偷听学来的。” “所以是你嫡兄不让你听课,你弟弟才跟他打架吗?”我道。 “不是,我嫡兄向来看不起庶出的人,尤其是庶女,他根本就没在意过我偷不偷学,当时我弟弟坐在最后一排的窗边,我就趴在窗户上跟他一起看书,有一天我父亲经过学堂,说我影响我弟弟听课,让我回去,我争辩说我是在听课,他说女子无才便是德,便把我强行带走了。” “这……” 事实上,我朝先后有两位太后参政,虽然后一位是乱政,但因着当年女子学堂和女官的设立,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种说法,早就已经不流行了。 冯静仪似是看出了我的想法,道:“很可笑对不对?我父亲就是这么可笑的一个人,当年他不过是一潦倒的书生,随军出征,在边陲小镇认识了我母亲,他骗得我母亲随他回京,做官后却又说什么,聘为妻奔为妾,恶心至极。” 我道:“没事,反正他现在已经死了。” 冯静仪道:“是啊,他已经死了,斩首示众,鞭尸之辱,大夫人也殉夫上吊,呵,我那嫡兄没了他那个娘,现在恐怕正在街上讨饭呢。” 我从来没见过冯静仪这样情绪失控的时候,一般当一个人对你叙述自己凄惨的过去时,最好的安慰方法是比她更惨,然而我想来想去,若是我说了我在家时的“惨事”,听起来似乎更像炫耀。 于是我像安抚哭泣的幼童那样,轻轻拍了拍冯静仪的背。 冯静仪像是被我整笑了,道:“你在做什么?安慰我吗?我不需要,我现在很高兴。” 我道:“行吧,你高兴就好,就当我手痒在你背上蹭蹭。” 冯静仪继续道:“因着我父亲将我带走,下课后,我嫡兄便嘲笑我弟弟,说他是庶出低贱之人,上课一个伴读不够,还要jiejie陪着,又说我一个庶女,怎么会想听课,说不定是为了赵方清才来的——赵方清小时候就长这样,我经常说他清秀漂亮,像个小姑娘。” 我道:“难怪你弟弟要跟他打架。” 这要放在我家,怕不是要被我祖父活活打死以正家风。 以嫡庶之分嘲讽兄弟姐妹,造谣中伤破坏女子清誉,两个都是清流书香之家的大忌。 “你父亲居然没有把他打到半身不遂。” 冯静仪道:“他还没昏聩到这个地步,他若真听见我嫡兄说这种话,想来也是要动用家法的,但他没听见,当时他刚把我送回我母亲那儿,坐下喝了口茶,就听见下人来报,说我弟弟出言不逊,挑衅兄长,打架斗殴。” “那下人是冯家大夫人派去的吧。” “没错,”冯静仪道,“我父亲大怒,将我弟弟关入祠堂,我弟弟在祠堂跪了一天一夜,滴水未进,出来后便是一场大病,可怜他才……” 冯静仪说的动情,一时哽咽,停住了话头。 我往身上摸了摸,没摸到手帕,才想起自己穿着寝衣,便拿衣袖给冯静仪略擦了擦。 冯静仪拽住我的袖子,毫不客气地揩了揩眼角,又道:“赵方清是我弟弟的书童,他若是能出手帮一帮我弟弟,也许我弟弟便不会伤得那么重,他素得我父亲喜爱,若是他能在我父亲面前说上几句,也许我弟弟就不会被罚跪,我一直以为是他怂,怕得罪大夫人,直到后来,他从冯家逃走,我才知道,他是故意的,他就是要报复冯家。” “啥?”我懵了。 冯静仪道:“赵方清是河东郡籍人,你猜他为什么会来我家当书童?” “河东郡,”我想了想,道,“莫非是因为当年的河东天灾?” “天启十三年,有河东平民进京,呈御状于天子案前,声称河东郡先有大旱,后有蝗虫,天灾频发,朝廷却迟迟未赈灾救济,以致饿殍遍野,民不聊生。”冯静仪道。 我道:“然而当时并没有奏折提到河东天灾,皇上大怒,命人严查,发现消息是在河东郡郡守那里被截断的,与此同时,当年还是户部侍郎的冯安大人自请前往河东郡救灾,皇上派了刑部大臣过去细查,处置了一大批官员,河东郡官帽掉了一地。” 第18章 故人书信 因着在河东郡救灾有功,冯安没多久就从户部侍郎升为户部尚书,与工部尚书联名请奏,开始了泉州渠的工程。 虽然当时我还没出生,但冯安这种从漂泊不定的游历诗人做到权倾朝野的户部尚书的传奇人物,他的种种事迹,我还是有所耳闻的。 而当年在重灾险情前挺身而出这一段,更是说书先生的经典题材。 我道:“所以这事有什么内幕吗?赵方清河东郡籍人,要报复去河东郡赈灾的官员?” 冯静仪道:“河东大旱实际上是从天启十年开始的,天启十年,李老将军班师回朝,我父亲被引荐给皇上,皇上便让他去河东郡做官。” 我品了品,瞬间就明白了些什么:“隐瞒灾情?” 冯静仪点点头,道:“我父亲在河东郡待了大约一年,便被调到京城,进户部任职,河东郡的大旱以遥水县最为严重,农民颗粒无收,无法缴税,他便将各郡县赈灾仓里的粮食充当税款,在他走后,下一任河东郡郡守不知为何,也延续了他的法子,于是河东郡未经救济,灾情愈发惨重,穷人几乎全部饿死,略有钱的家族熬了一阵,有的死光,有的便让家族中活下来的人上京面圣,赵方清和那个呈御状的平民都是如此,赵方清当时还是个小孩子,抱着他父母的血书倒在街上,被我父亲捡了回去。” 我曾听祖父说过,冯安是一个志向极高,或者说野心勃勃的人,当年李老将军远征,他一介白衣书生,能撇下妻儿,冒险随军,精准狠快地抱上李家大腿,河东郡重灾,民心动荡,他却敢铤而走险,前往救灾,并且救灾成功,足见此人心性。 河东郡为官是他入仕的第一步,这样欺上瞒下,粉饰太平,爆发后主动善后立功,滴水不漏,难怪我祖父说,冯安是天生的权臣,合该为官入仕,位极人臣,却不许我们向他学。 我道:“赵方清一个小孩子,怎么从河东郡到京城的?” 冯静仪道:“据他说,他有一位家仆护送,他原本也算是家境殷实,且是家中独子,但他家里人全死了,他父母靠着家中的存粮,盼着朝廷的救济,勉强熬了两年,便熬不住了,他父亲和母亲喝了一锅毒粥,然后将家中仅剩的一小袋米交给唯一活着的家仆,让家仆带着赵方清逃离河东郡,一路乞讨进京,后来家仆在京城因为偷馒头被抓,当时正是冬天,赵方清晕倒在街上,我父亲便将他带回家,一开始赵方清还成天念着要面圣,我父亲每每都糊弄过去,他便不再说了,那时候我同情他父母双亡,给了他不少好处,现在想想,真是喂了狗了。” 这其中种种隐情,过于复杂,我消化了许久才捋明白。 我道:“那他最后怎么离开冯家的?赵方清当初参加的不是河东郡的考试吗?” 冯静仪道:“我父亲一直不让赵方清面圣,赵方清肯定起疑心了呗,我弟弟去世后没多久,赵方清的家仆从牢里放出来,赵方清便被他接应着,偷偷溜走了,我那天晚上睡不着,出来给我弟弟烧纸时,正好撞见赵方清翻墙,赵方清那家仆也不是什么好人,他举着把刀,逼我拿钱给他们做路费,赵方清也没拦着,我只好把攒了许多年的压岁钱拿出来保命,他们俩走之前,我想着我弟弟的事,问赵方清缘由,他说他跟我父亲有仇,父债当子偿。” “所以你也开始搜查你父亲的罪证?然后还跟赵方清合作,一块儿扳倒了你父亲。” “别用这种眼神看我,我还没那么主次不分,我弟弟的死,若说赵方清是从犯,冯家那群人便是主犯,主犯与从犯,我自然是要先报复罪魁祸首了,自我弟弟离世,我便一直暗暗留意着冯家的罪过,想着哪天冯家出事,我能补上一刀,奈何一直没有机会,后来赵方清来了,他那睚眦必报的性子,必定不能释怀这灭族灭城之仇,但他毕竟是外人,对于冯家的事,不如我那么清楚,有我指点方向,他在前朝周旋,合作行事,方能无往不利。” “所以后来冯家倒台,皇上不但留了你的命,还连冷宫都没让你进,莫非就是因为赵方清为你求了情?” “这我就不知道了,不过——” 冯静仪打了个哈欠。 我道:“最后一个问题,你留着赵方清的书信,还大半夜在寝殿里翻看,你是想做什么?” 冯静仪道:“这你就别管了,我这么做,自有我的道理。” 我琢磨着冯静仪和赵方清的关系,若说冯静仪对赵方清旧情难忘,应当是不太可能的,留下书信,还可以说是留下赵方清的罪证,以便日后要挟,但翻看…… 我道:“你是不是有求于赵方清,在想法子要挟他,想从书信里找茬?” 冯静仪道:“算是吧。” 冯静仪并不是在意荣华富贵的人,冯家倒台后,她可以说是无牵无挂一身轻,唯一在世的亲人…… 我道:“你是想让赵方清照拂你母亲吗?” 冯静仪道:“差不多,我是想让他帮忙找到我母亲,我当初想报复冯家,又怕连累我母亲,便设计将我母亲送去了乡下,虽然我母亲当时带够了银钱,可难保我父亲入狱时,她不会把钱花了打点关系,若我在宫中锦衣玉食,我母亲却贫困交加,我心如何能安?” 难怪冯静仪声称生母早逝,她母亲本非京城人士,又早早去了乡下,现下几乎可以说是查无此人。 我道:“赵方清能把你父亲搞下来,恐怕也不是什么善茬,你确定你要跟他一起查案?” 冯静仪道:“冯家树大根深,怎么可能会被一个官场新人整倒?赵方清不过是捅我父亲的一把刀,拿刀的手,和控制手的那个人,才是关键。” 这话题再聊下去就要犯忌讳了,我不再搭话,只沉默地陪她坐着。 冯静仪又兀自出了一会儿神,才推开门,道:“你回去睡吧,我也要睡了,你看,阿柳都快睡着了。” 我回头一看,见阿柳靠在廊柱上,灯笼在地上,头已经开始一点一点。 我拍了拍阿柳,阿柳惊醒道:“姑娘。” 我道:“走吧,不知不觉就聊了这么久。” 阿柳道:“姑娘还要早起,明天中午可得多睡会儿。” 在三皇子来之前,我与冯静仪也是能睡到吃午饭的时辰,然而自从收养了三皇子,三皇子每天清早起床读书,我也就不好意思晚起了。 唉,养孩子真是辛苦。 第二天早上,冯静仪起床没多久,刚洗漱完,坐下吃早饭,便听得太监道:“二位娘娘,赵大人来了。” 我道:“带赵大人先去外殿喝茶,我随后就到。” 话音刚落,赵方清已经进来了,拱手道:“容嫔娘娘,冯静仪。” 皇上还给赵方清派了个带路太监,此时那小太监正震惊地看着冯静仪。 披头散发,素面朝天的冯静仪。 领赵方清过来的我殿内的那个太监,给赵方清搬了把椅子。 我一脸无语。 这太监是内务府派来的宫人之一,我看中他憨厚老实,便给他升了职,在我殿内的太监里,地位仅次于顺子。 可是这太监憨厚有余,机灵不足,冯静仪现在虽然没有衣衫不整,被男人看见也没什么,但这幅样子,绝对不适合见客,我让他带赵方清去外殿,就是想给冯静仪梳妆的时间,可这太监,他居然直接把赵方清领进饭厅! 还给赵方清搬了把椅子。 人家都坐下了,我还能让人挪屁股不成? 只能期待赵方清自己识趣了。 赵方清从从容容地坐在椅子上,面向我和冯静仪,道:“容嫔娘娘的茶,想来必定不同于民间的凡品,只是下官来青藻宫,是为查案,并非为了娘娘的茶,娘娘的心意,臣心领了。” 好吧,这是个不识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