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页
毕竟会试的斗争何其残酷,英才汇聚,谁又能保证自己在考场上一定能够发挥出色,入考官的眼,不如先呈上自己最为得意的文章诗作,若能让考官眼熟几分,也有不少保障了。 所以翰林院朝中最清贵之处绝非虚言,每次考试之前“请谒者如林,献书者如云”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然而众位考官此时看着眼前的试卷,实在是想不起来呈递到自己府上的哪篇文章可以和眼前的字体对得上号。 倒是有一人猜测道:“此人莫不是前段时间在京城大出风头的孔修?听说他文章有独步天下的美誉,想来便是他了。” 另一人却道:“我看不然,孔修的文章我见过,他行文也喜欢剑走偏锋,但文辞上波澜老成,颇有大家之风,不像此篇辞气还有几分清丽之感。” 众人又猜测了几个名字,可还是不能确定此人来历。 罗青也毫无头绪,这时他注意到一旁的张胜从始至终都没有参与过,不过看他神情,似乎已有定论了一般。 见罗青看过来,张胜笑而不语,回到了座位上,他刚才翻阅卷子的时候,看这考生的笔触虽然陌生,但处处透露出一点影子。 多年前,张胜有幸被当时的主考官姜鸿赏识,试卷从一干被罢黜的试卷中提了出来,还摘得榜首,后来张胜入了翰林院后,开始研习姜鸿曾经写下的关于科举的论作,这些论作随着姜鸿的离开国子监后,早已被人遗忘了,好在他还记得。 去年他听说姜鸿在江南收下一名学生叫做谢舒,今年年初江南的乡试名单中,解元的名字赫然是谢舒。 但之后谢舒便一直默默无闻,直到前些日子,谢舒和孔修在望川楼比试的事情传了出来。 如今看了这文章,张胜更确定,老先生后继有人了。 直到会试所有的试卷批阅结束,前后的试卷的名次也安排地差不多了,才去掉糊名,由礼部尚书朱涵向庆帝呈榜,庆帝许可,便会在后日公布今年的会试录取名单。 朱涵紧张万分地拿起蓝笔,慢慢地打开会试名单,看是否需要重新抄录,等看到榜首的位置时,朱涵心中狂跳,又重重落了回去。 谢舒,谢舒,此人正好在他为数不多的选择中! 对了,此人不就是姜鸿的弟子吗?还是江南省的解元,此次中了会元,那么等到殿试那日若是....... 看来到了后日会试名单公布的那天,注定整个朝野都将为之震动。 第088章 天气已迈入深秋, 整个紫禁城笼罩在淡淡的雾气之下,等候多时的举人们早就望眼欲穿。 钟鼓终于响起第一声轰鸣,地色初分夜色红, 声声鼓动人心, 如同辟开通往紫禁城大道的金扉。 今日是一年一度的放榜日, 这整整一年的焚膏继晷, 奔波劳累, 终于将在此刻尘埃落定。 张榜之前,会在尚书省都堂举行唱第仪式,被唱到名字的便是进士及第。一旦新科及第, 金榜题名,想必即便是多年之后,都不会忘记今日的场景,又不知有多少失意者黯然萧索, 梦落成空? 熹微半亮, 尚书省外, 车马暄暄。 今天并非休沐日,文武百官到了上朝的时候, 一架紫绸轿子从旁经过, 一只修长的手不耐地探出, 掀起一角轿帘。 吕朔眉心微皱, 视线扫过前方, 只见他目光所及之处,正是尚书省门邸。原来今日新科放榜,不止有举子守候, 城中还有好事者成群结队敲锣打鼓, 喜气洋洋地等着迎接新进士, 争相分享他们的荣光。 难怪如此吵闹。 见吕朔神情不悦,旁边的小厮心中一颤,吕朔如今炙手可热,人人皆知他手段通天,威势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他忙低头开口道:“大人,这群人不知天高地厚,在此地如此夸张猖狂,小的立刻让他们回避。” 忽然吕朔想起什么,玩味一笑道:“不必。” 接着他放下轿帘,手靠檀几,闭目养神,脑海里不知何时浮现出他以为已经褪色的过去。 那年,他仅十八岁便蟾宫折桂,前无古例,也曾是何等的踌躇满志,意气风发。 * 上朝之前,已有诸多大臣聚集在一起谈论此次科举之事。 虽说榜文还未流传,但对于消息灵通的人来说,要想知道一点内幕,并非是什么难事。 众人除了关心科举名单的人员以外,聚焦点都在会元身上。 若不是从五年前开始,庆帝又加了一场殿试,从此进士不再称呼当时的主考官为座主,而是直接引为天子门生,那么这会试的第一名便已可用状元来称呼了。 而这几年里,会元并不一定能够取得殿试的第一名,但其文才学识至少也是出类拔萃,才能够力压众多才子摘得头名,因此每届会元怎么不让人好奇? 尤其今年和往年还有所不同。 当谢舒这个名字出现的时候,众人不免议论纷纷。 “谢舒,难道是谢家的人?” 此话一出,立刻被一人否定:“陈郡谢氏今年参加会试的子弟乃是谢老太傅之孙,名叫谢恒,这谢舒只是一介寒门。” “寒门?竟有此事?”这不怪旁人惊诧,往年会试第一名几乎不曾出现寒门,除了像吕朔这样,从小便天赋绝佳,后来跟随在姜鸿身边一直负有声名的特殊情况。 因此听说今年会元的身份后,即便是不怎么关心此事的大臣们都要咂舌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