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国家制造在线阅读 - 国家制造 第153节

国家制造 第153节

    “空导院的钟教授?”季椽停下筷子,点头:“当然记得,他指导过我和小宋哥。”

    “他不是早几年在研究精密机械吗?”李泽业笑道:“去年冀宁的小组不是研发出了一个微智能平衡记录芯片吗?对外发布之后,钟涛以这个芯片为核心,升级了他的精密机械,制造出了八轴数控机床。它的cao作前所未有的精细,也更简洁和廉价,据说得到了德国工业协会的赞扬,上周已经被邀请到德国拿奖去了。”

    “啊……”季椽愣了愣,他一直心心念念着小宋哥前世的数控机床,只是他当年知识技术有限,实在自己造不出来,只能做到一些结构和元件上的改进。没想到峰回路转,三年多后,八轴数控机床以另一种形式经过小宋哥的手创造出来了。

    “啊,那真是太好了……”

    “是啊,他还特意在论文中提到冀宁的研究,向他表示感谢呢!”

    “是钟教授自己的能力,和我无关。”宋冀宁不在意道。

    顺便一提,这三年多的研究中,宋冀宁凭自己的努力和悟性、丰富的物理知识、大胆的创新等等特质,在两百多人的技术员中脱颖而出,去年就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研究小组的项目组长。在整个微小卫星项目中,年轻一代除了季椽外,最显眼的仍旧是宋冀宁。

    第217章 科技频道采访

    在半年前,宋冀宁就凭借自己的几篇sci论文顺利拿到了博士学位,倒是季椽,由于太忙,根本没时间写论文,目前还是博士生在读的学历。要等卫星项目结束后才能抽时间完成博士论文。

    微小卫星的机体已经完成,接下来是否能用,要先将它投入太空后,根据回传的信息才能确定。好在太原卫星基地每年都有卫星发射的项目,今年的运载火箭是长征四号乙y1号,目标是发射一颗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1星,以及季椽的微小卫星。

    发射火箭,按照惯例,自然会有国家科技频道的电视台前来采访。

    季椽也被要求接受采访,他本人对这方面兴趣不大,说道:“我这年纪,上了电视也没有权威性,还是让其他人去吧!”

    但是基地选择季椽自然有原因,林光华前来劝他:“特意叫你出面,就是为了引导话题,转移视线。”

    “嗯?”

    林光华低下头,小声道:“这次发射卫星,除了两颗普通卫星外,还会悄悄发射一颗侦察卫星。”

    间谍卫星?

    季椽立即懂了。

    “明白了,我会去。”

    采访是工程师们一起采访的,微小型卫星接受采访的是季椽和加思·米尔恩,中巴资源卫星接受采访的基地一名工程师和巴西工程师。

    两颗卫星打的都是中外合作的话题。

    资源卫星的两位工程师年龄也不大,也就三十多岁,但季椽和他们比起来,还是太年轻了。

    他今年才24岁,又有些娃娃脸,看起来完全是一名在校大学生的模样,脸上连一点胡须都没有。重点是,他还长得很好看,遗传自mama的长相让他有些偏女性化,长期不见阳光的生活令他有着病弱的苍白,简直像一名病美人,和卫星工程师这种严肃的身份完全不搭。

    采访记者看着手上的访谈问题,再看看季椽,眼冒精光。这几年运载火箭的采访来来去去就那几个问题,全国观众都已经麻木了,她觉得自己终于找到吸引眼球的新话题了。

    “各位工程师好,我是李莉,国家科技频道的记者,这位是我们电视台的摄像师王兴康。”李莉向四位工程师做了介绍后,询问道:“现在可以开始采访了吗?采访时我会问各位技术和工作生活中的话题,如果有不能发布的内容,请直接说‘过’,我们之后会剪辑的。”

    “可以。”说话的是资源卫星的基地工程师,名叫周楠,同时也是这次接受采访的负责人之一。由他确定采访时,哪些内容可以公布,哪些不可以。尤其这次接受采访的有两名外国人,基地怕他们口无遮拦无意间透露什么不该说的内容,电视台分辨不出来直接给播了。

    于是四人并排坐一起,开始接受采访。

    李莉先采访的是巴西的工程师,询问他对华国科技的看法,以及制造卫星的技术等等。

    这名工程师很热情开朗,用英语侃侃而谈,只是他连续回答了几个问题后,周楠面无表情的说:“过。”

    这位不小心透露了一些不该公布的技术。

    李莉点点头,转向她一直感兴趣的季椽:“我刚才就注意到了,季椽先生相当年轻呢,你进入卫星基地有多久了?”

    她并不知道这些工程师的身份,获得的资料只有名字,其它都不会对她公布。

    季椽微笑:“三年多。”

    “我看到资料说这次会发射的是一颗微小型卫星,请问什么是微小型卫星?它和其它卫星有什么区别呢?”

    “和其它卫星相比,微小型卫星是一种更节省空间、廉价和轻便的卫星,它比起其它卫星,基优势首先是造价方面的节约,正常一颗大卫星从制作到上天,其费用为……”季椽看向周楠。

    周楠回答:“平均每千克40000美元,我们基地已经尽力节约,平均花费为每千克35000美元。”

    李莉是科技频道的老主持人了,对这方面数据了然于心,于是追问季椽道:“那么微小型卫星的研制费用是?”

    “平均每千克6000美元。”季椽认真道:“这只是首次研制的经费,将来技术改进,经费一定会越来越少。”

    “是的。”周楠点头,对季椽道:“要不是我这边工作走不开,我都想去你那边学习了。你建立的微小型卫星项目,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卫星空间技术的进步,更重要的是经费上的节约,可以使我们明年开始,研发更多卫星。”

    “嘶——”李莉惊了,毕竟从40000美元减到6000美元的成本,小学生都能算出差距。

    “请问,这些内容可以对外公布吗?”

    周楠点头:“可以,这只是正常向国际社会介绍我国的高新科技罢了,毕竟,我们卫星基地也接国际订单的。”

    李莉点点头,继续采访季椽:“那么季先生,费用相差那么多,技术上微小型卫星能达到和大卫星一样的功能吗?”

    “没有问题。”季椽肯定道:“经过多次测试,微小卫星的所有功能都和大卫星没有差别,要说的话,只有使用寿命问题。微小卫星只有大卫星使用寿命的一半。”

    季椽再次对李莉,同时电视机前的观众科普:“正常大卫星的使用寿命为4年,而微小卫星的使用寿命是2年。”

    李莉脱口而出:“但两年后再做,4年花费也不过每千克12000美元……”

    季椽笑着点头:“没错。”

    周楠再度开口:“我相信卫星发射成功后,必定会有很多第三世界的兄弟国家感兴趣的。”

    国际卫星订单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微小型卫星在太空中确认使用没问题后,接下来重点制造的将是微小型间谍卫星。不过这些就没必要说了,连季椽本人都不知道。

    其实微小型间谍卫星项目被提出时,基地就曾建议过把季椽拉进来,给他卫星基地正式工程师的身份,甚至可以由他主导间谍卫星项目。这待遇给的极为真诚,权益也极大,当时参与会议的安全部人员都同意了,说回去就打报告。

    一周后他回来,告知他们上面不同意让季椽成为卫星基地工程师。

    “上面什么意思?”周楠很不满:“是因为他太年轻,学历和资历不够?”

    “资历不够?就是太够了……”那名安全部人员露出一言难尽的神情:“你们知道他以前是研究什么的吗?”

    “什么?”

    “是……算了,现在还不能解锁资料。总之,上面的意思是,把季椽留在卫星基地太浪费了,应该放他去研究更多更重要的东西。”

    更重要的东西是指什么?周楠疑惑不已。

    他看过季椽的资料,知道他发表过很多篇sci论文,是中科院学士李泽业的学生,目前博士生在读。可以说品学兼优,但从资料上看不出什么特别的东西,究竟以前是研究什么的?

    周楠这边想着,另一边季椽已经回答了不少李莉关于技术上的问题,不时引导到加思·米尔恩身上,几人交替回答问题。采访一个多小时都很顺利,快结束时,李莉终于忍不住问了卫星外的话题:“我看季先生比其他工程师年轻太多了,可以问问你在卫星基地负责的工作吗?”

    从年龄上看,季椽应该是硕士研究生,这个学历在卫星基地就是最底层的技术员。但底层技术员是不可能代表卫星基地接受采访的,因此李莉对他很好奇。

    对于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季椽转向周楠:“周工,可以说吗?”

    周楠想了想:“也没什么好隐瞒的,你回头不也要写论文吗?到时候还不是人尽皆知。”

    像微小型卫星这样的高新技术,对国际公布时,肯定要发表相关论文的。季椽这个负责人的名字怎样也无法隐藏,也没有隐藏的必要。

    于是季椽点头:“我是微小型卫星项目的负责人。”

    “主申请人,主研制人,主负责人。”周楠补充:“我听说微小型卫星项目,因为季椽是申请人才获得批准的,不然中科院也未必敢批这么一大笔钱……啊,似乎不该说的,这段话记得剪掉。”

    第218章 863计划

    一段采访结束,几人都有点累。因为李莉实在对季椽感兴趣,并直言“年轻的卫星负责人”是一个能让观众都感兴趣的话题,因此多采访了季椽不少问题。

    然而,季椽不能说的实在太多了。

    比如……

    “季先生有没有出国留学过?去的哪个国家?”

    前苏联,能说吗?

    季椽:“……过。”

    “除了微小型卫星外,季先生还参与过哪些科研项目呢?”

    第二核武,陆基中段导弹防御系统,能说吗?

    季椽:“……过。”

    “你认为自己参与过的最有意义的科研项目是什么?”

    跟随南海科研船占领南海岛礁……能说吗?

    季椽:“……过。”

    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

    季椽才发现,自己以为一直是学习、科研的普通生活,细算起来,居然没几件是普通的。

    采访到后来,李莉不敢问了,季椽也实在没什么能说的,于是就这么大家都心累的结束了。只有两名外国人一头雾水。

    在季椽接受采访的时候,宋冀宁也突然被人叫到一间办公室内。等在办公室的人是一名五十多岁老者,没有穿白大褂,但身上有着和科研人员一样的气质。宋冀宁感觉他有些眼熟,问道:“你好,我是不是在哪见过你?”

    “是的,我们见过。”老者点头,笑着感叹:“你们当时从苏联带回来一批核武研究员……”

    宋冀宁瞪大眼,脸上露出一丝久逢故人的笑容:“啊——对,我想起来了,你是柳璋柳学士!”

    当年一同参与第二核武研究的人实在太多了,宋冀宁能记住也,也是因为他属于主研人员,中科院学士。否则要只是普通科研人员,宋冀宁还真记不住。

    “几年不见,难为你还记得我。”柳璋笑笑,亲切道:“你和季椽这几年发表的论文,参与过的研究,我们一直在留意。今天来找你,是有一个项目,想请你参与。”

    宋冀宁收起微笑,坐正身体:“在听项目之前,我先问一句。柳学士是单独邀请我,还是连季椽一起?”

    “只有你,没有季椽。”

    “那我拒绝。”宋冀宁起身。

    “你不想听听是什么项目吗?”

    “不打算参与,所以还是不听为好,万一不小心泄露什么,对你我都没有益处。”宋冀宁转身欲开门。

    “你想跟季椽越走越远吗?”

    宋冀宁顿住,转身看向柳璋:“你什么意思?”

    “你现在,已经快跟不上季椽的脚步了吧?他已经是一个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负责人,而你,只能在其中当一名小技术员。再这么下去,你和季椽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最后会因为他所属的项目你无法参与,而被迫分开。”

    中科院这些年一直在关注季椽和宋冀宁,对两人恋人的关系也心知肚明。不过说是恋人,中科院觉得他们的关系更像是科研搭档,而且是世上最好的搭档,在一起不只是互补,也不是1加1等2这么简单的算法。因此在发现宋冀宁渐渐有些跟不上季椽的进步速度,宋冀宁还没急,中科院先焦虑了。

    宋冀宁重新坐回椅子上,双手环胸,警惕的看向柳璋:“说吧,你们找我想干什么?”

    “别那么防备嘛,我是怀着善意来的,我们中科院比任何人都希望你跟季椽好好的。”柳璋这么笑道,紧接着问:“你听说过863计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