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三国]兴汉在线阅读 - 第33页

第33页

    “不错。”凌寒笑道:“到那个时候,糜芳会为好奇的人提供答案。”

    以这个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如果自行等到常山郡的消息传来,那时候陶谦早就带着兵去了洛阳。

    不得到陶谦的许可,自己就不能私下里征兵。要是等他归来,起码得一年半载,黄花菜都凉了。

    赵云定定地望着凌寒,道:“师弟总是这么多奇思妙想,令人佩服。”

    凌寒摇头道:“这法子可不是我想出来的。”

    论自我宣传,得首推诸葛亮。

    无论是“卧龙凤雏得一便可安天下”,还是自比管仲乐毅的营销捆绑,或许在二十一世纪不算什么,可在这个时代,绝对称得上别具一格了。

    杨真问:“殿下,接下来要怎么做?”

    凌寒笑道:“回去准备好酒水,等待宾客。”

    自己身为皇子,主动向士人示好未免有失身价。

    更何况,臧霸与众多士人之间存在矛盾,想要两方都搞好关系并不容易。

    现在便不同了。

    第22章

    郯县,徐州州府。

    徐州牧陶谦处理完今日的政务以后,同心腹糜竺闲聊道:“近日,少年英雄大破黑山军一事在城里传得沸沸扬扬。这黑山军的名字,本官倒是听过,俨然成了冀州一害,连韩馥都甚为头痛。他们难道真被什么人给打败了不成?”

    糜竺张口道:“关于这件事,下官倒是知道一些……”

    话说一半便止住了,陶谦皱眉看着他:“做什么吞吞吐吐的,有话就说。”

    “是。”糜竺躬了躬身:“舍弟方才从冀州常山郡归来。黑山军被击败一事,他正好目睹了经过。”

    “哦?”陶谦起了几分兴趣:“这么说故事是真的喽?那故事里的少年英雄是何方神圣啊?”

    “回大人的话,此人乃是先帝的长子,长沙王刘影。”

    “长沙王?”陶谦一愣,随后急切道:“你快将前后经过细细说与我听。”

    糜竺于是娓娓道来:“当日,五万黑山军连破数郡,杀到了常山郡城之下。危急之下,长沙王身先士卒,将黑山军的精锐以及将官尽数诱离战场。随后,常山郡守将率领三千将士向黑山军发起进攻,长沙王的一名侍卫更是直接将黑山军的首领张牛角斩落马下。至此,五万黑山军士气大散,再无力抵抗……”

    “长沙王,长沙王。”

    陶谦在屋子里来回踱步,嘴里重复念叨着这个名字。

    他又忍不住确认了一遍:“当真是那位数月前从洛阳城中逃出来的长沙王么?”

    糜竺恭敬道:“正是那位殿下。”

    “好!好!天不亡我大汉呀!”陶谦用力地朝自己的身上拍了一下,激动道:“莫非是先帝显灵了么?”

    他开始追忆起来:“中平二年,本官跟随皇甫将军讨伐羌胡,得先帝垂怜,拜将扬武都尉。虽有jian佞谗言,可皇恩浩荡,先帝并未放在心上。后来,本官更是被任命为这徐州刺史,负责镇压当地的黄巾军。本官只想着尽快结束战乱,未曾料到,那日离京之时,竟是见了先帝的最后一面。”

    “先帝薨逝不过数月,这天下,已然山河崩塌哪!”

    糜竺见州牧大人说到最后,面色沉郁悲痛,不由暗暗心惊。

    他心道,汉灵帝显然是个十足的昏君,在位的时候便将天下治得一团糟,死后又怎么可能显灵。

    他素知州牧大人忠君为民,却未曾想到,大人对灵帝竟有如此深厚的君臣之情。

    不过如此一来,长沙王殿下那边可以顺利许多了。

    糜竺垂首道:“大人说得是。长沙王少年英豪,先帝在天有灵,亦会感到慰藉。”

    糜家在徐州固然根基深厚,眼下也得州牧垂青。

    可他深知,陶谦仁心有余,果决不足,将来能否保住徐州还是未知之数。

    糜氏一族想要长久地在即将到来的乱世中立足,乃至让家族成长为一棵如颍川荀氏、弘农杨氏一般的巨树,就必须依附于一位真正的明君。

    前几日,二弟糜芳从冀州归来,说是已经自作主张向长沙王表了忠心。

    他大惊之下,细细盘问了一番。

    尊贵的身份,精明的头脑,手底下已经网罗了好几位武艺高强的将领。

    最为难得的是,长沙王年仅16岁,却没有分毫的冲动,更不会试图依仗着自己的身世去压人。

    糜竺意识到,这位从天而降的殿下,正是糜家需要的主君。

    他立刻让二弟代自己向长沙王表示问候,并主动地参与了这一次,被殿下命名为“营销”的奇怪计划。由他,负责向陶大人完成最后的一步。

    府堂中央,陶谦已经收住情绪,道:“令弟既然从常山郡归来,他可知长沙王殿下如今身在何处?”

    “回大人的话,”糜竺道:“此刻,殿下正住在东海郡的一座宅院里。”

    陶谦又是微愣,随即道:“好。子仲呐,你快去挑一件礼物,本官明日一早就要去拜访长沙王殿下。”

    糜竺俯身行礼道:“是。”

    草云苑。

    等待来客的日子,凌寒在书房里练习写字。他读书的时候曾经专门练习过毛笔字,那会儿写的是行书。

    行书虽然自东汉时便兴起,但此时在读书人中最受欢迎的,却是隶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