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酥心小夫郎在线阅读 - 第76页

第76页

    苏老夫人心烦意乱,听着简氏哭就更烦躁了,骂道:“行了,整日哭哭啼啼的像什么样,你是苏家的长媳,是掌家太太,有点掌家太太的气度,别像个受气包小媳妇一样!”

    “娘,我心里委屈啊,三弟他怎么能说那样的话……”

    就是在这时候,苏老太爷回来了,他听着这些话觉得不对劲,走进去神色不善地盯着简氏:“简氏,你说苏高平那个混账又怎么了?”

    苏老太爷突然回来,把简氏吓了一跳,哭得停不下来的她眼泪一下就止住了,她之前打算先把苏老夫人说服,统一了战线后再进一步告诉苏老太爷。

    不过看苏老夫人现在的样子,应该已经把她的话听进去了,她现在就告诉苏老太爷没什么问题。

    简氏眼珠子转了一通,故意不擦眼泪,跪在地上对苏老太爷说:“爹,这事是这样的……”

    说着说着,简氏时不时用手帕抹抹眼睛,做出擦眼泪的样子,把一双眼睛擦得通红。

    苏老太爷才没心思看儿媳妇的眼睛红不红,他在听说了苏高平做出这些事、说了那些话后,气得一巴掌拍在桌上,两眼瞪得老大:“这个混账!逆子!”

    第064章 简氏告状(二)

    自诩体面人家的苏老太爷觉得骂两句不痛不痒的逆子、混账,根本不能让他的心情稍微好些,咬了咬牙,他骂道:“敢说这样的话,老子非得打断他的腿!”

    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是老祖宗多年流传下来的话,可是苏老太爷听说他们这样的人家都不会打孩子,他就在儿子们做坏事的时候,将动手改成了学别人家罚抄孝经什么的。

    苏高义小时候会讨爹娘欢心,很少被罚,而苏高平虽然不被偏爱,但他年龄稍微大一些后就学会了保护自己,其实也很少被罚。

    以前没有怎么打过儿子,最近做什么都不顺心的苏老太爷,这下是真的十分想抄起棍子把这一个两个不孝子给狠狠地打一顿,以消心头之愤。

    虽说苏老太爷如今对大儿子和小儿子都十分不满,但他已经慢慢地回过味来了,他一切的不顺心全是从苏高平出事开始的。

    在苏高平遇到山贼之前,一直以来苏家都相安无事。

    在苏高平遇到了山贼后,唐家的那个唐董率先跳出来让苏家丢人。

    再然后是苏高义这个不孝子同他争权,弄得现在家里的生意越来越差。

    苏高平回来之后那就更不用说了,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忤逆自己,不回苏家、跑去唐家,用残疾来吓唬人,在夫郎的嫁妆铺子做事,在外面大放厥词说他不要回苏家,甚至要把孩子的姓改了!

    这一桩桩、一件件,全都让苏老太爷异常愤怒,他现在没有最开始那么希望苏高平回到苏家了,他怕苏家的脸面保住了,自己却被这个逆子气死。

    苏家目前的家业,就算没有了苏高平卖粗布料子,就算现在把几个卖绸缎的铺子都关了,一样够他们一家子在县城过富庶的生活,前面那些年攒下来的家业不是骗人的。

    而且苏家现在最重要人,是还在省城读书的大孙子苏昌远,只要苏昌远一步步通过考科举,成为了秀才,再进一步成为举人,他们苏家的门庭会就此改变,未来不会只在一个小县城中。

    苏老太爷越想越多,做起了以后成为官家老太爷的美梦,只这样想着,他的怒气就减少了不少。

    再一回头,他勐地发现三儿子一家做的事简直不堪入目,若是等到苏昌远以后成为官老爷,苏高平他们的做法可不是在苏昌远脸上抹黑,让苏昌远丢人?

    这就让苏老太爷不能忍受了,他最是爱体面,曾经他的体面是自己开铺子挣钱,现在年龄大了,他发现儿子们都靠不住,不如指望能读书的孙子,可能还要好些。

    这样一想,分家似乎是个省事的法子,这样以后三儿子一家再干出丢人的事,不至于叫他也跟着没面子。

    之前坚决不分家的时候,苏老太爷认为分家丢人,觉得自己还没死,儿子们闹分家是想反抗他。

    现在他有了这样的想法,又觉得分家有这样、那样的好处了。

    甚至苏老太爷还在想着,苏高平不是说不要苏家的家产吗,净身出户是不可能的,毕竟他是苏家的人,那就给他少分一些家产,看他以后没钱花用了要怎么办。

    苏老太爷并不清楚家里人花钱的多少,他不知道苏高平一家平时的花费多少,但是家里平时的开销大致他是清楚的。

    按照苏家的花销,苏老太爷想,靠着唐熙那点嫁妆银子,在他们开了个不知所谓的铺子后恐怕不剩几个钱,就让这个不听话的儿子体会体会没钱用的滋味,吃吃苦头。

    尽管打定了主意要分家,以苏老太爷的性子不可能派人去告诉苏高平:老子要把你分出去。

    他老神在在地在家等着,等苏高平下次回来时再把这个消息说出来,看苏高平服不服软。

    简氏哭诉了一番,她小心翼翼地观察着苏老太爷的脸色,见公爹几翻变脸,一会儿高兴一会儿生气,最后定在了一种奇怪的表情上,她猜不透公爹在想什么。

    但是,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她这一次给三房上眼药成功了,以后这件事就算传到公爹和婆母耳中,按照他们的习惯,不会细细地分辨事情本身是怎么样,他们已经给这件事定性为了三房不识好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