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主公奉天子以令不臣在线阅读 - 第144页

第144页

    于是沈奕跟徐学义说了让他留宿在会宁殿,便等着人走,哪知徐学义说道:“臣斗胆,既然臣不用再担心宫门的问题,便再和陛下议一些政事。”

    “啊?”沈奕面上的表情瞬间有些吃惊,而且十分兴致缺缺。徐学义只当看不见,开始跟他分析当今天下局势,哪些势力可以拉拢,哪些势力必须剿灭,以及如何使天下休养生息,百姓安居乐业等等。

    最后,沈奕的眼神开始有些涣散,徐学义看得直摇头,又忽然说道:“依此施行,必能使宇内祥和,天下中兴。高祖皇帝夙兴夜寐,使国库充盈,吏治清明,陛下也当勉之啊。”

    沈奕哦了一声,徐学义这是对他不认真听讲的行为不满了,真好,打击了忠臣的积极性。而且他好像终于说完了那一大套,刚才说的是总结陈词。

    于是沈奕又开心了,笑着说道:“知道了,朕会努力的。徐相公可是说完了?快喝点茶水吧。”

    徐学义面带怀疑的看了沈奕一眼,陛下是装的,还是真的毫无进取心?他刚来京城,对宫里的情况也不熟悉,不知道现在殿中有多少是吕少保的人。

    不过,往后就知道了。徐学义便也不多留,跟着小太监去皇帝安排的住处。

    ☆、后位

    第二天,沈奕在朝堂上召见了徐学义,并正式宣布拜他为少宰、中书侍郎,录尚书事。朝堂众人纷纷震惊,不过也觉得吕承泽既然让他回来,肯定也是有所准备。

    除了震惊之外,倒也没有人反对他出任副相,毕竟他多年前就任过宰相,陈雍来了之后才被贬黜。

    徐学义为副相的第二天,朝廷就开始调查国库向各官员所借出钱款的用途,并缩紧放贷的条件,对于以不当理由推迟还款者,追缴借款本息。

    徐学义为副相的第五天,弹劾礼部尚书收受贿赂,将仪制司教习之位以五百两银之价卖出。卖官鬻爵是不小的罪名,于是礼部尚书立刻被移交大理寺查办。

    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徐学义又弹劾了几个侵吞公款、私吞奏折、拦截公文的官员,经过大理寺和御史台的审查后,无一不实。于是几个官员撤职的撤职,下狱的下狱,朝中人人自危。挪用公款这种事,如果严格审查起来,许多人都有些不干净。

    好在一个月后,这位重登相位的大员就安静了很多。不过弹劾少了,一些职位调动却又开始频繁,并且三司六部的许多小官名额被裁。

    所有决策由中书省发出,尚书省执行,看这个行事风格,许多官员觉得是新上任的中书侍郎所提出的裁减官员名额、替换官员的指令,但这些也需要吕承泽的同意。

    于是官员们开始觉得徐学义是吕承泽特意请回来肃清朝堂的,然而众人很快发现,替补的官员里大部分都和吕承泽八竿子打不着。而且看他们往昔的行事作风,似乎也都是心怀抱负,想要将一身所学货与帝王家的人。

    众人惊讶之余,也得出了两种结论:一是吕承泽为了名声把徐学义请回来,结果没有拿捏住他,使得他不听话;二是吕承泽的确不在乎朝廷文官势力的比重,或许是因为兵权在握,有恃无恐,也或许是吕承泽的确有匡君辅国之心。

    不管是哪种情况,有徐学义在朝堂,都是并无大错,但想要混吃等死的官员的灾难。于是许多人开始怀抱吕承泽也对徐学义不满的希望,开始弹劾徐学义拿捏权力,公报私仇,说他不宜为相。不过,这些不轻不重的弹劾都被搁置了。

    于是,朝堂比吕承泽刚诛陈那会儿还要人心惶惶,一众臣子想尽一切办法改善局面,又开始奏请吕承泽录尚书事。从此以后,尚书省的诏令也需要吕承泽署名才能施行,免得有人可以私下诏书。

    然而,一批批并不像吕承泽阵营的官员还是逐渐上任了,许多徒占其位,冗余的官员终于认命,自请离去。朝堂清净了之后,一切大刀阔斧的动作终于暂时止息。

    十一月一日,天气很冷,冬至已经快到了。每十天一次的大朝会上,众臣聚集在崇政殿中,山呼万岁。

    室内早就燃着炭火,点了熏香,温暖异常。沈奕坐在御座上,看着底下的百官,神情有些抽搐。

    短短几个月,如此大规模的官员调换与罢免,倒是又节省了一大笔俸禄开支,也让朝廷运转更加高效了。不过……这满朝文武,有一大半的官员已经是和吕承泽没什么关系的臣子了。

    好在,这几个月里,吕承泽加了个录尚书事职权,位同使相。本来节度使的地位就与相国相当,现在加录尚书事后,职权也已经近似宰相。

    而且,有徐学义这个树大招风的副相在,旁人也没有对吕承泽说什么。反倒,众人见吕承泽放开了对朝堂的管制,开始称赞他忠义。毕竟虽然掌握兵权,但很多政令经过别人之手也有点不妙。

    于是,沈奕心情复杂的结束了朝会,下朝后接见完了臣子,便留在垂拱殿内批阅奏折。

    要经过沈奕之手的折子已经越来越多了,这次的一批折子里,却有臣子提出了一件大事:请求皇帝立后,以正国本,安天下臣民之心。

    离过年只剩两个月了,明年沈奕就会十九岁,对于皇帝来说,这个时候不娶妻已经很少见。

    沈奕翻看着折子,叹了口气,并未批复,将奏折暂时留在了宫中。自己这儿已经有了这样的折子,吕承泽那儿多半也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