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8:还愿祭纸钱,定计摧龙坛
次日一早,云亭懿就说山小芹已经醒过来了,于是我们连早饭也顾不上吃了,就都聚到了山小芹的房中。只见她面额上的乌青块已然退去,虽然脸色还是不怎么好,但是人转醒过来了,就说明我画的符起了作用,相信用不了多少天,她就应该能恢复如初的。 山小芹醒来之后就吵着要水喝,云亭懿喂给她喝了,然后她又环视了我们一眼,痴痴地问道:“你们咋都在我房里啊?哎哟,我是咋了,怎么好头疼啊?” 听她这么一说,我就知道她是应完全不记得昨天晚上所发生在她身上的事了,我本想告诉她来着,但是云亭懿给我使了一个眼神,我就明白了。山小芹本来就胆子小,如果把这种事再告诉她的话,只怕她心理会有一些压力。 云亭懿微笑道:“你昨天晚上着了些凉,所以现在有些不舒服,你好好休息吧。” 山小芹揉了揉自己的太阳xue,道:“我怎么一点也不记得昨晚的事了,只知道你们出门了,我准备回房休息,然后……” 云亭懿道:“不用想了,你最近肯定是太累了,你不用起来了,我照顾你就行。” 高天意也朝山小芹道:“小芹妹子,你身体不舒服就不用起来了,我这会子正好要去镇上一趟,你看你想吃点什么,我给你带回来。” 山小芹摇了摇头道:“也不想吃什么,只是想喝蜂蜜。” 高天意道:“这个容易,你在家等我,我下午就回来了。” 于是,我们便出了山小芹的房间,让她好好休息。高天意去镇上,我本来想跟他一起的,但是他不让,只是让我也在家好好歇歇,晚上有大事要做,我只好由他去了。 老牛头还戏谑地朝我道:“别这么你侬我侬的整的腻歪,就分开一下子有什么好担心的,他又不能被别人给抢了去。女娃你来,跟我一起做些道具。” 我白了他一眼,骂他一大把年纪了说话还没个尺寸,他也不恼,只是讪讪地笑着。 原来,老牛头想让我帮他做的就是找几个塑料瓶子,里面装一大半水,然后倒入一些雄黄粉,盖上盖子拧紧,再用钉子再瓶盖上钻个眼儿,我就知道这是要准备对付蛇虫等物了。 到了傍晚的时候,高天意方才回来,告诉我们他已经给彭三和秋菊烧祭去了二十斤的纸钱,够他们用度的了,也算是还了愿,然后又将两罐子蜂蜜给了山小芹,把个山小芹可乐的不行,让我们分着吃蜂蜜。 闲话少说,当晚吃了晚饭以后,我和高天意就在老牛头的带领下朝仙女峰走去。 初冬的夜晚,如一张浓厚的幽怨的黑色密网,从空中渐渐地洒落下来,将整个山林都笼罩在其中,虽然天上有月亮,但是地上还是黑黢黢的,所有的光亮就像是被那张大网给硬生生地隔断了,只剩下一片清寒。 虽然这次老牛头带的路与几年前麻秋芳带的路不一样,但是临近仙女峰的时候,我也渐渐感觉熟悉起来了。我们小心翼翼地走在山道上,在老牛头的吩咐下,我和高天意每人拿着一个装着雄黄水的塑料瓶子,一边走,一边朝周围激射着。 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周围有什么蛊虫,用雄黄水正好驱散。所以,我们这一路倒是走的十分顺利,并没有出任何的意外。 将近到达山顶的时候,我们就隐隐听到了一阵人交谈的声音,但是他们说的都是苗语,我们一句也听不懂。问老牛头的时候,老牛头说自己虽然懂一点苗语,但是有夜风,自己也听得不甚清。 当我们偷偷地登上山顶的时候,就看到了一座恢弘的祭坛。方圆有七丈,高约三层,每一层又高约三尺,都是用坚韧而有好看的花岗岩给砌成的,东南西北又各立着一根石柱,石柱上雕着长龙,并且挂着旗幡,上面也绣着青色的大龙。 难怪蛊族的人这两年老是坑害外面的人讹钱财呢,别看就这点小工程,还真是要花费个几百万呢。苗族人几百年来都是自给自足的,哪里会有这么多钱,只能从外面讹了。 因为我上次和老牛头在对面的山岗子上遥遥看过大概,所以近来了也没有感觉很新奇,而高天意是没看过的,所以非常吃惊,道:“想不到蛊族人居然能在这山上修建出这么气派的建筑。” 老牛头连忙做了一个噤声的手势,悄声道:“别出声,祭坛上面有人。” 接着,我们便朝中央祭坛上看去,果然见那最高一层上,放着一个水缸一样的东西,有四五个看起来像是庄稼汉的人。不过我知道,苗族人白天里确实都是种地的,但是到了晚上就不一样了。 老牛头朝我们悄声道:“你们看那个缸,可别小瞧了呢,那可是青铜鼎,很值钱的,据说这是苗族人祖先所留下的。想不到如今被龙兴局弄出来炼制龙蛊了,咱们只要把那青铜鼎里的毒虫全都弄死就行了。” 老牛头刚一说完,高天意就要忍不住冲上去,还好被老牛头给拉住了。高天意道:“他们只有五个人,还怕他们不成,正好此时趁其不备,我让他们尝尝我聚血蛊的厉害。” 老牛头道:“他们都是龙兴局所指使的,没有必要害他们性命,只要引开他们就行。” 听老牛头这么一说,我忽然就想起了当年麻秋芳带我来这里救高天意时候的事儿了,当晚我们也是用的调虎离山之计。想到此处,我就朝老牛头和高天意道:“这样,我去那边放起火来,将他们引开,你们趁机上去清除青铜鼎里的毒虫。” 高天意拉住我的手道:“你去吸引他们太危险了,还是我去吧。” 我笑了笑道:“不会有事的。那些毒虫想必已经成了一些气候,我没有蛊,所以还需要你和老牛去弄。等下事成之后,我们就在山脚下的岔路口汇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