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章 夜明珠
“你说话就不能带脏吗?”江艳白了他一眼,但显然也十分好奇这些“夜明珠”。 我也是生平第一次见到“真正的夜明珠”,便从匣子里拿起来几颗一块看看,发现只要背着太阳去看,就能发现它们在散发着微弱的光芒! 当真是奇异! “这些珠子也太像珍珠了吧?”我道,看向卢老头。 “哈哈,本来就是珍珠,只不过这些珍珠很特别而已,否则怎么会说它是无价之宝呢?”卢老头嘿嘿笑道,“即使是卢某,生平也是唯一一次见到这种东西,实在是稀罕呢!” “这是真的珍珠?是什么贝壳生产出来的啊?”江艳抬头问道。 “这个我也记不太清楚了,记得姜先生曾经说过,好像是一种叫什么‘天贝’,哦,对了,是叫‘天母贝’孕育的,哈哈,具体的我真的记不住了”,卢老头晃着烟斗笑起来。 “甭管这些珠子了,咱们先看看下面都有什么再说!”胖子说,把匣子里的珠子全都拿了出来,放在了地上,然后便伸手去掰匣子底的机关。 第二层的机关比较好开,他一下子便是打开,然后把匣子底给拿了出来,我和江艳朝里面一看,赫然发现第三层装着一个瓦罐,这个瓦罐看起来十分普通,大小和一个敞口花瓶差不多,江艳伸手把瓦罐小心翼翼取了出来,放在太阳底下叫我们观看。 “嘿,这姜不死在这圆筒里装这么一个破瓦罐干什么?”胖子站旁边说,他由于体形太胖,蹲了一下便是站了起来。 “这应该是什么朝代的古董吧?”江艳道。 “这个图画倒是挺特别的”,我看着瓦罐上面的两副图,左边是一只大鸟嘴下叼着一条鱼,右边则是一把斧头朝上竖立着的长柄斧,虽然图画构形非常简单,但线条都比较粗,可能是由于在土里埋的时间长的原因,两副图画便都没有了什么色彩,但形状却仍保存的十分完整,大鸟是侧面照,一只圆圆的大眼中间有一个点,还是很形象生动的。 “别管这破瓦罐了,把里面东西全捯饬出来看看!”胖子说,江艳看看我,底下应该就剩一层了,我看了看圆筒里,便是伸出右胳膊探进去,把最后的一个机扣给打开。 金属圆底盘拿出来后,第四层,也是最下面一层,赫然放着一个晶莹剔透的圆球。 我把圆球拿出来,发现这是个直径大约五厘米大的玻璃球,不过虽然看着像玻璃,里面却并不纯净,球里面有非常多十分紊乱的线条,纵横交错,胡乱扭曲着,就像一幅3d空间涂鸦一样。 “这是水晶球吗?”江艳问道。 “什么求水晶球!我看就是颗破玻璃珠,里面都裂成这样了,能卖几个钱啊?”胖子站旁边道,但也是弯腰看着这颗里面确实不太好看的玻璃球。 是不是水晶我确实不知道,但质地摸上去非常光滑,也比较沉:“应该是水晶的,玻璃应该没这么沉吧”,我说,让江艳拿着掂量了一下。 她掂量过后,点点头:“感觉像是水晶,不过里面怎么会有这么多裂痕啊?” 仔细看去,这个水晶球里的那些白色的条条道道,确实很像裂痕,但也不能说一定,因为里面的线条都非常细,看上去更像一种谁都看不懂的艺术画作一样! 江艳看了看水晶球,便是站起来对卢干龙说:“卢先生,这些东西可以说都是价值不菲,我代表博物馆向您租借,您随便出个价吧。” 卢老头嘿嘿笑笑,却是摇了摇拿着铜烟斗的右手,颤抖着胡子说:“拿走吧,拿走吧,都拿走吧!姜先生恐怕是不会回来了,这些东西放博物馆去我也省心了,老头子我不差钱,足够养老了。”却是摆着驱逐我们,想让我们尽快离开。 “嗨,你这死老头,有钱不要你是不是傻啊?”胖子顿时叉着猪腰笑道。 卢干龙嘿嘿一笑,抬起眼睛看着他,指点道:“你这小子啊,记住世上两个字:莫贪!不是自己的东西,拿了有害无利,嘿嘿。你们把这些东西全都收起来快走吧,我在这里也待够了,是该出去转转了!” 江艳看看我,我看看金胖,江艳点点头,我们俩便是蹲下去,把这些东西又一个个装进大圆筒里,底盘都给封好,最后盖子合上,才是把圆筒外面的泥土拨拉干净,又用水冲洗了一遍,擦拭干,才是拿起来,对这个卢老头告别。 江艳本想从钱包里拿出一张支票,给这老头写一个数字,但却被卢干龙给推拒掉了,我们三个相顾无言,只有是提着圆筒走了出来。 这个圆筒侧面有个把手,提着还是十分方便的,至于这个形状这么特别的大圆筒起初到底是干什么用的,我也无所而知。 这一趟珠宝村之行,至此便是结束,虽然暂时我们还无法估量圆筒里的东西的价值,但显然足可以说是满载而归了! 回去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两点多,江艳本来说要把胖子送回丰台那里,但胖子非要去博物馆看这圆筒里的宝贝不可,无奈我们只好带上他一起回了博物馆。 博物馆平时的人确实也不是太多,和国庆节时人流攘攘的大不相同,现在平常每天光顾的人数也就大概在5000到8000人左右。 因为是私人博物馆,所以江海博物馆是有门票、收费的,一个大人门票是10元,小孩子是5元,就按一天参观人数10000人全是成人计算,门票收入每天也才10万块钱,与博物馆高额的展品租借费和建设、保养费用相比,实在是太少了。 而且还有博物馆的200多个工作人员,光一天的工资算下来差不多就是五六万! 当然,除了门票收入,江大海的博物馆还有国家许可的文物拍卖,分展厅收费参观等措施,当然还有些展品、宝贝不是租借,而是民间收藏家借博物馆的地方来进行展示,进而提高“价值”,这样的话,则是藏家向博物馆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