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刀十六国 第363节
按照现在的潮流,一比书法,二比诗赋。 参赛之人以士族子弟为主,大多都是些歌功颂德的马屁文章,李跃听得都快睡着。 主要是弄个气氛起来。 到了下午,直接甩手给崔宏、刘应、卢青三人主持。 次日武英会,比昨日文英会更热闹。 寻常百姓看不懂书法,也听不明白诗赋,但两个人在擂台上打斗,却大感兴趣。 园中动辄传来山呼海啸般的喝彩声,直冲云霄。 参赛的人太多,不仅民间勇者,军中也有人参加,想博取一个名声。 分拳脚、兵器、骑射三类,入围之人再比排兵布阵和兵法。 武英会足足办了三天,精彩纷呈,很多百姓天没亮就堵在内城门前,就为抢到一个好位置。 李跃第一天捧个场,后面也就交给其他人了。 真正关心的是后面的天工会与天机会。 古今中外,从来不缺会打会杀的族群,但一个族群想要延续和发展,离不开技术和学术。 之所以办这场盛会,一大原因就是为了提升国人对工匠和算学的重视。 但让李跃郁闷的是,天工会明显比武英会冷清不少,连一半热度都赶不上,毕竟谁没事来看工匠们刨木头,看谁打造的兵器锋利? 而算学比较枯燥,看的人更少。 第一次举办,也就听个响,让天下人知道朝廷对工匠和算学的重视。 反正每三年举办一次,大网撒下,总会捞起些大鱼。 “参加天工会者,皆录入将作寺,参加天机会者,录入天机院中。”李跃翻看着名单,在文英会上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桓伊,排在第一。 诗赋书法算是士人的传统项目,北国整天杀来杀去的,没那个闲情雅致,有人读书识字就不错了。 桓伊上榜李跃并不意外。 不过接下来翻看武英会中榜名单时,李跃又看到了桓伊的名字。 拳脚第七,兵器排在第三,骑射不入流,但兵法和排兵布阵位列第一。 综合排名第三,而排在他前面的是慕容令和吕光。 慕容令拳脚第三,兵器第二,骑射第一,兵法和排兵布阵位列第三。 吕光拳脚第一,兵器第一,骑射第二,兵法排兵布阵第二。 军中很多大将都不屑参会,如张蚝、刘牢之等,已经被升为将军,又领兵在外冬狩,而吕光恰巧在邺城,年轻气盛,也就来试试。 “传三人前来觐见。”李跃心中颇有些五味杂陈,慕容家还是老天爷的宠儿,慕容恪、慕容垂也就罢了,现在这个慕容令竟然也非泛泛之辈。 这就不得不让人忌惮了,关键慕容家不止一个慕容令。 还有桓伊,文武全才,精通音律,颇有儒将之风。 “唯。”刘应拱手而去。 过不多时,三人入殿。 吕光沉稳持重,慕容令雄毅有如其父,桓伊丰神俊朗,潇洒飘逸,三人并排而立,宛如三块璧玉。 “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来人赐席!”李跃不吝赞美之词。 江山如此多娇,英雄豪杰辈出,而要驾驭这些英雄豪杰,非一代圣主不可。 “谢殿下。”三人跪坐于软席之上,上半身挺的笔直。 “如今天下三分,尔等可有良策?”李跃接着问道。 桓伊身子微微一动,却没有开口。 慕容令则望向吕光。 吕光拱手道:“臣愚昧,陛下挥剑而指,臣浴血而战。” 李跃哈哈一笑,吕光倒是谨慎,其父在氐秦为司隶校尉,位高权重,苻坚又是他发小,自然不宜说太多。 李跃也没追问,目光转向慕容令。 慕容令拱手道:“回禀陛下,桓温北伐在即,乃自出巢xue,可重兵攻之,败其军,擒其将,一鼓作气,长驱而入江东,江东平,天下皆平!” 有道是父子连心,慕容令跟慕容垂心思想一块儿去了。 平定江东哪有那么简单? 不过此言一出,旁边的桓伊身体又晃了晃。 “桓温乃当世英雄,提兵北伐,非同小可。”李跃没说太多,“野王可有良策?” “在下以为……当先图关中!自古定天下者,先北后南,晋室君臣偏安江左,苻坚励精图治,野心非小,假以时日必是大患,陛下以驱除胡虏恢复中华为己任,苻坚,氐也!关中一破,天下皆平。” 吕光眼神斜了斜,却并未说话。 慕容令嘴角微微卷起笑意,但也没有说话。 李跃不过随意问问,没想到三人各怀心思。 慕容令鼓动自己南征,桓伊鼓动自己西进,吕光不用问,肯定视氐秦为故国,其家族其父皆在关中。 由此可见三人并非完全归心梁国。 “进军关中?”李跃摸着下巴。 两人其实都没说错,秦、晋,随便攻灭一国,天下大势就真正定了。 三人之中,吕光已在军中为将,慕容令是质子,唯独桓伊难以捉摸。 “今苻坚于长安厉兵秣马,陛下若南下与桓……温相争,苻坚必不会袖手旁观,若提兵向东,自蒲坂而入河东,自河东而入河内,则邺、洛危矣,陛下亦将受两面夹击之苦!”桓伊朗声道。 李跃眉头一皱,此言非虚,杨略从南面传回的消息,桓温已经在跟苻坚勾勾搭搭。 虽然还未结盟,但南北大战,苻坚会闲着吗? 三国鼎立的游戏,谁都会玩。 而如今天下形势,几乎成了明牌。 第四百七十七章 心思 “是以,在下建议陛下南守而西攻,趁桓温北伐,南面虚张声势,引重兵以待苻坚之兵出,如此可灭秦矣!”桓伊掷地有声。 “万万不可,桓温此次北伐非同小可,必倾其精锐而来,若我军虚南而实西,恐大河之南非国家所有!”吕光终于忍不住反驳起来。 两人目光交触,又迅速退开。 慕容令也加入进来,“桓温姓桓,阁下也姓桓,今日陛下面前,处心积虑为江东,莫非是桓温派来的细作?” 李跃想起一件事来,战国时,韩国为削弱秦国国力,施展“疲秦”之计,派郑国入秦游说秦王,历经十年修建水渠。 桓伊很可能就是江东派来的说客,误导梁国国策。 其父为丹阳尹,也算士族中人,桓温在江东励精图治,近水楼台先得月,没道理桓伊不投桓温,而跑来北国投靠梁国。 “在下乃是为了大梁,为了陛下的大业,如若不信,伊可以一死明志。”桓伊语气虽然平和,但没人怀疑他真的会自戕于此。 慕容令却不放过他,“间者有五,死间便是其中之一,阁下为江东一腔赤诚,不惜一死,真国士也!” 桓伊冷哼一声:“阁下鼓动陛下南征江东,只怕居心叵测,身在关东,心却在辽东!” “你……”慕容令脸色一沉,转身向李跃拱手,“臣父子绝无此意,还望陛下明鉴。” 父子连心,慕容垂正在邺城,李跃虽然不会杀他,却可以将他永远留在邺城。 慕容令、桓伊,一个燕国,一个晋室,各为其国。 不过这也正常,如今天下梁国最强,邺城也就成了藏龙卧虎风云聚会之地。 吕光在梁国多年,但不可避免的还是会偏向关中一些。 “今日只谈国策,不可互相中伤。”李跃心中苦笑,今日这番问对还真是精彩。 原本想收桓伊为己用,现在看来,根本不可能。 三人争论了一番,又沉默起来。 李跃有些意兴阑珊,挥了挥手,“今日到此为止。” 三人拱手退下。 一旁侍奉的刘应这才道:“桓伊、慕容令俱心在故国,依臣之见,不如令其入尚武堂,假以时日,或许能有所转变。” 李跃跟他想到一块儿去了,尚武堂是梁国最忠心的地方,别说一个人,就是一块木头疙瘩在里面泡个一年半载,也会成为梁国的狂热分子。 “妙计!” 桓伊是个人才,杀不得,放了也可惜,扔进尚武堂思想改造是最佳选择。 至于吕光,李跃不强求,以后不让他与氐秦作战即可。 见了三人,李跃又让天工、天机二会中榜者来见,二十四人,大半是头发花白的老者,李跃一阵叹息,重赏他们宅院、田地、钱粮,又让他们乘车,仪仗护卫,游览全邺城。 让邺城的百姓都能看到他们。 明代之前,华夏的各种技术、学术其实都是遥遥领先的。 几千年的灿烂文化,绝不仅限于之乎者也。 汉末三国如此混乱,却不乏学术大家,张仲景、皇甫谧、嵇康、刘徽、葛洪等…… 缺少的不是聪明才智之人,而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不过从今日开始,这一切都会慢慢改变,此次盛会是第一步,李跃会逐渐完成这个体系,只要梁国还在一天,天工、天机二会都会举办下去。 年底,风雪渐起。 李跃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招待慕容垂。 慕容垂也是精明之人,从不闲着,积极结交梁国权贵勋旧,他性格豪迈,待人接物,举止风雅,谈吐不凡,因此人缘极佳,尤喜拜访王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