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和前夫的白月光好了gl在线阅读 - 第246页

第246页

    秦牧云牵着她手腕,柔声道,“有你的地方,我都喜欢。”

    赵羡词倚在秦小姐肩头,“我也是。原以为,回到这里会很开心。可惜,也并没有。”

    甚至,还倍加伤感。

    秦牧云握住她的手,用力捏了捏,“我们回家吧。”

    “嗯。”

    赵家母子声势浩大的离开南省赴京而去,以至于南省几乎人尽皆知。也知道他二人离开前,将宅邸交给了赵康打理,因此见福隆楼的人出入赵府,也不以为奇。

    只是,这么一来,魏家和杨家就更觉得赵康碍眼了。

    魏青梅虽然一直躲在藏书楼,但魏家并没有因此放弃,反而直接找到了杜家。

    杜三酉坚称没见过,但魏家有下人说,亲眼看见小姐来杜家找杜翰林。

    杜翰林已经关在家中有一阵了,因知道魏青梅在赵老板那里,倒也不急。于是,不管魏家怎么说,杜家父子都一口咬定没见过。

    杜三酉见儿子这么上道,难得欣慰一次。

    这种事本属于民间纠纷,民不举官不究,但魏家实在不知道魏青梅去哪儿了。

    只因为赵羡词去杜家那天,福隆楼发生了轰动的窃贼案,赵羡词作为当家的,谁也没注意她是什么时候去的,众人注意到的时候,赵老板就一直在福隆楼了。

    只要杜家父子嘴巴紧,要想查到赵羡词头上并不是很容易。

    赵羡词本来还担心杜家会有下人靠不住,谁知道魏家将杜三酉父子告上衙门后,杜家下人竟然没有一个反水的。而且杜三酉因为当初跟赵自省学了做善事的习惯,在南省百姓心中,很受敬重。杨知府本来想暗地里借此打压对这两父子下狠手,这下也不得不犯了难。

    毕竟,不管魏家再一口咬定人被杜翰林拐走了,就算做出许多证据来,找不到魏青梅就白搭。

    魏、杜两家的恩怨,在南省掀起了好一阵风波。

    老百姓们茶余饭后,总是要谈论一番,猜测着魏青梅到底去了哪里。

    没过几日,竟有人将魏青梅和杜翰林的事儿编成了曲儿,各大茶楼酒楼都传唱开来。

    魏青梅躲着没敢出门,不安地问秦牧云,“秦小姐,这样能行吗?”

    秦牧云又写完一出戏,笑道,“你放心,再唱一阵,杨知府保准放了杜家父子。”

    第128章 128

    寻找魏青梅的这段时间里,魏家和杨家一直没得安生, 不仅家宅不宁, 就连南省的大街小巷都开始对他们指指点点,杨士显和魏毅等人鼻子都要气歪了。

    这些日子,不知道从哪里流传出一出戏, 演的是两大家族为了利益, 逼迫弱女强嫁混账官二代的故事。虽然戏中没有指名道姓, 但情节却与魏青梅和杜翰林的经历几乎相同,再加上这阵子, 因为寻找魏青梅, 都闹上了官府, 以至于南省但凡有所听闻的,几乎立刻就能辨别出原型来。

    而那些不知道的,也很快通过市井流言里搞清楚了戏里说的到底是谁。

    因此, 不止魏家, 就连杨家都因此受到不少非议, 再加上杜家独子钟情魏青梅的事, 早已在南省广为流传, 大家也知道因为魏家看不上,拒绝了杜家的求婚, 便愈发增加了这出《两相欢》的火爆程度。

    尤其接连不断的一出出戏唱下来, 不少人真情实感地为魏青梅和杜翰林难过落泪,除了痛恨两大家族一个枉顾血缘亲情,一个仗势欺人以外, 更希望这对郎有情妾有意的苦命鸳鸯都终成眷属。

    赵羡词没想到,秦牧云仅仅是动动笔,就能有如此成效,实在令人惊叹。

    秦牧云笑道,“这也是你肯花钱,才能让人谱成曲在各大茶楼唱出来,不然,也没有这么大影响力。”

    “那还是娘子本子写得好,”赵羡词唏嘘道,“只是,我原先看的那个故事——”

    已经卡在山洞里大半年了。

    秦牧云神情微顿,只作没听懂,但晚上还是把这些日子渐渐补全的故事给了赵羡词。

    赵羡词美滋滋地看完,又特地把印了一份,把原稿整理完好好装裱收藏起来。

    她自来爱秦牧云的字,清丽灵动,每每一看都觉神清气爽。

    就像秦牧云这个人一般,虽然安静,却灵气逼人。

    当初秦牧云送她的诗册,她还好生珍藏着,却因为进宫带行礼有严格限制,不得不留在母亲那里,如今应该还在赵府。

    赵府已经被赵羡词封了。府内空无一人,晚晴奉命去翻找诗册,顺便整理府上的东西,免得积灰。谁想,没找到诗册,却搜到一个册子,内附许多名单。

    她虽不知道是什么用,但瞧见册子扉页的署名就知道不可轻视。

    指尖颤抖着抚过册子上力透纸背的“赵自省”三个字,赵羡词心情很复杂。

    这个册子里,记录着赵自省的宏图伟愿,也记着当初赵自省亲自培养起来的一批人。这些人不仅数量多,而且几乎遍布整个南省商场,各行各业都有,父亲势力之庞大,简直令人震惊。

    她一字一句细细翻阅,为父亲规划的商业版图感到震惊。赵自省的生意,不止涉及日常生活用品,竟然还规划了一条南北商道。并且,这条独属于赵家的商道,当年已经开始布置了,就连现在的春和船坞那个梁春,都记录在父亲的册子里!

    赵自省计划的商道,横跨水路两道,北至京中,南至南海,却唯独在扬城的位置上,用红笔划了一个叉。赵羡词心中一动,翻开地图后背一看,竟附有一行小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