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页
孟缜之表情莫名地站在那,手里还捻着一朵小花。 第二日,封山的大雪竟然停了,有镇子上的老人说瑞雪兆丰年,来年地里的收成肯定会好,可惜楚瑜没法看到这里土地的收成了,等上了冻的路化开,他们又要上路继续北上。 下雪的那几日,楚瑜天天晚上都能看到卖花的少年来听说书人说书,每天说书人拍板结束,他就会留下几朵花,雪停之后反而没有看到他了。 过了几天,楚瑜也慢慢地把这件事忘记了,那个少年好像再也没有出现过。 直到雪停后的第三日,镇子上办了一场丧事。 在这封闭常年不与外接触的小镇,丧事和喜事都是能惊动整个镇子上的大事,楚瑜白天还能听见唢呐吹的哀乐,晚上就听到聚在大堂听书的人谈起。 这几日孟缜之好像很少出去喝酒,经常楚瑜在大堂戴着斗笠听书,他就坐在一旁自斟自饮,下酒菜是不知道从哪个书生那顺来的诗经,最喜欢的就是和楚瑜斗嘴逗趣。 这日夜里楚瑜喝着热身子的热米酒,就听到旁边几个人谈起白日的丧事。 “听说死的是住在弄堂尽头的婆娘,那婆娘几年前一个人带着个小孩儿搬来这地方,死了之后也只有个瞎眼了的儿子给她收尸。” 那人喝了一口热酒,舒服地吐出一口气,“那寡妇长得还不错,就是病恹恹的,有媒婆想给她说亲,都被她那个儿子赶走了。” 听得人唏嘘了几声,感慨,“那小孩儿才多大,十五?十六?也没个人照顾的,以后只能一个人生活咯。” 楚瑜原先与孟缜之讨论了几局棋,正控诉着二皇兄以前是如何毫无人道的惨虐他,此时听到这里,慢慢安静下来。 孟缜之注意到他的异常,饶有兴致地听完他们的谈话,突然开口问道,“不知几位仁兄可知道那孩子住在什么地方?” 那几个人常来这里喝酒,一下子就认出了孟缜之是那夜教训土匪的人,突然就闭上嘴,不开口说话了。 有钱有实力的外来人在这镇子上本来就不多,怕惹祸上身,老实的本地人往往都是又向往又敬畏的。 孟缜之想继续追问,楚瑜突然拉住他的袖子,冲他摇了摇头,只好作罢。 一壶温好的酒喝完,说书人也已经讲到了尾声,大堂逐渐空旷起来,人慢慢走掉了,那个说书人也起来收摊子。 他美滋滋的把赚的盆满钵盈的锅收起来,就看到一个人站在他面前。 他抬起头,就看到一个那天那个戴着斗笠的少年站在他面前,而另一个则是在他后面双手抱臂。 客栈已经打烊,这里已经没有别人了。 楚瑜拿下斗笠,冲着蹲在地上一脸茫然的说书人温和一笑,“打扰,想问些事。” 第61章 说书人的瞳孔紧缩。 那人在他面前, 嘴一张一合, 好像说了些, 可是当他看见他的脸那一刻,便一个字都听不进去了。 怎么说呢,他说了大半辈子的书, 说过金戈铁马, 说过才子佳人,有的故事荡气回肠,有的故事缠绵悱恻。 靠这门吃了那么多年的饭,深知文字总能很好的表达出人们的想法,引起人们的共鸣, 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觉得, 见到这个人的那一刻,所有的文字都如此的苍白无力。 芝兰玉树,丰神俊逸,一切抽象美好的词在这一刻都具体生动了起来, 化作了那人的一颦一笑。 哗啦啦一声响,他的锅砸在地上, 里面的铜钱和碎银撒了一地。 此时他却无法再顾忌这些,他咽了咽口水,贪婪地看着那人的面容, 像是少看一眼都可惜了似的。 楚瑜见面前的人像一尊雕塑一样一动不动, 眼中还散发着异然炙热的光, 莫名其妙地看了一眼孟缜之。 孟缜之刚好对上楚瑜茫然无知的视线,便友善地建议,“要不你先把斗笠戴上再说话?他好像快不行了。” 这和他戴上斗笠有什么关系? 就知道他提不出什么建设性的建议,楚瑜把斗笠塞进他的手里,暗暗瞪了他一眼,半蹲下替说书人把所有散落的银钱捡进他的锅里。 收拾好之后他就这么半蹲着,平视着他,“我想问问前几日卖花的那少年住在什么地方,你可以告诉我吗?” 说书人的嘴唇哆哆嗦嗦,那小胡子随着他的动作一翘一翘,像是激动地要飞起来了似的,一根手指头指了指自己,“你你你在跟我讲话?” 楚瑜微笑着点了点头。 那人又咽了一口口水,飞速道,“镇子上最大的胭脂铺对面那条小巷,走到尽头,破庙旁的那间,门口挂了一个红灯笼,很好认。” 说完这段话,他就像快要窒息一般大喘气了一口,又紧张兮兮地看着楚瑜。 楚瑜得了自己想要的答案,满意地点了点头,站起身后从袖子里摸出了一块碎银丢进了他的锅里,“多谢。” 孟缜之在一旁好奇地插嘴,“你怎么知道他知道那家人住在哪儿的?” 楚瑜得意地勾了勾嘴角,冲他神秘地眨了眨眼,“你猜啊。” 孟缜之耸了耸肩。 他懒洋洋地垂下眼看了一眼还在地上蹲着抱着锅发呆的人,不动声色地一只肩膀搭在楚瑜肩上,“明早再去,先去休息。” 楚瑜没有甩开他的动作,只是好奇地看了他几眼,“怎么?你要和我一起去么?你好像不是那么爱管闲事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