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汉贵女在线阅读 - 第383节

第383节

    打鼓是很费体力的,舞剑完毕,陈嫣的额头也沁出汗珠来。放下鼓槌之后立刻有婢女奉上擦汗的布巾,陈嫣笑意盈盈地回到位置,赞叹道:“自古英雄出少年呢!”

    今天陈嫣穿的是男装,刘彻注意到她腰间长剑,便笑着道:“这倒是让朕想起了少年时学剑之事,当时阿嫣与朕是同一位老师门下。”

    陈嫣一听便笑着摆手:“哎呀!这是多久以前的事了?当时臣妹年幼,所谓学剑,就和玩耍差不多。难为老师在教导陛下之余还要教导我了!老师是天下闻名的人物,教导太子无不可,教导我却是屈才了!”

    刘彻却不同意,反驳道:“哪里屈才?若如今来看,阿嫣的剑术是男儿也不及的!”

    这话半真半假,陈嫣这些年剑术确实越来越好了,一般男子也不及她。但那都是生活逼出来的,早些年在海外做事的时候总有不安全的时候,除了仰仗身边人的保护,她总得有些办法保护自己,作为最后的底牌。

    可以说,她的剑术是为了求生存而成长起来的…虽说这也是剑术最本来的样子,但到底因此基础不够好,在行家眼里也就那样了。

    扶了扶刘彻送她的长剑,陈嫣只是笑笑,并不说话——和永安侯的封号一起到的还有一些别的赏赐,其中之一就是这把剑。和天子用来赏赐的‘天子剑’不同,这把确实是刘彻本人的佩剑,只不过是数年前的了。

    当时刘彻还是太子。

    陈嫣其实还有另一把天子剑,那是刘启的佩剑,正是当皇帝的时候所佩。只不过在什么山头唱什么歌,既然刘彻新近将这把剑送了她,有机会的时候她自然也会选择佩戴这把剑。

    陈嫣不愿意在‘剑术’的问题上讨论太多,于是转移话题道:“这把剑上的红宝似乎换过吧?”

    刘彻听她这样说,低头闷笑了起来。作为太子的佩剑,这把剑的装饰不可以说不华丽,玉石之类镶嵌在剑鞘上,一看就知道很贵重。这把剑剑鞘上的红宝确实换过,之前的那块红宝松脱了,正好刘彻嫌那块红宝还不够好,就让人找了一块更好的。

    他没想到陈嫣会看出来,这意味着她记得当年那把剑的样子。

    陈嫣摸了摸这块红宝石,神色带着回忆:“不知陛下还记不记得,当初臣妹用的那把短剑。”

    陈嫣当初学剑,年纪尚幼,成年人的剑肯定是用不了的,于是刘启令人特意打造了一把非常华贵的短剑…尽力造的轻一些,明明是金属的剑,陈嫣却觉得比一般的木剑还要趁手。

    “臣妹那把短剑上也用了一块红宝…大舅曾说,那是他少年时佩剑上一块红宝碎成两块后的一块。大的那一块用在了陛下的剑鞘上,剩下的小块一直留着,后来就用在了臣妹的剑上。”

    两块宝石本就是一块,所以质地完全一样!故而陈嫣见这剑鞘上的宝石,一下就能看出不同。

    刘彻怔了怔,真没想到还有这样一段往事。当年他做太子时的佩剑是父亲送来的,却不知道这把剑有这样的故事——刘彻身为太子,在刘启那里地位是很高的,但要说亲近,肯定远不如陈嫣。

    刘启什么都能对陈嫣说,有的时候就是雨雪天,将这个孩子抱在怀里,絮絮叨叨就说出了一段深宫往事…这样的事,对着刘彻这个儿子是不可能的。

    “竟不知是这样,早知如此,当初朕就不应该换了剑鞘上的红宝。”刘彻的语气也有些怅然。

    “韩让,那红宝现在在何处?”刘彻身为天子是不可能记得一些犄角旮旯里的小事的,这种生活中的琐碎事件自然有旁人为他打理。

    韩让身为他的‘大管家’,对于他的事可以说是事无巨细通通记得!当即道:“陛下令宫人收起了红宝。”

    如果是一般的宝石,那肯定是放到一起,随时准备主人取用。就比如说陈嫣,她就有很多珍珠玉石处于初加工的样子,用的时候随时都可以用。

    但这块宝石不一样,到底是天子佩剑上松脱下来的,所以它可以拥有姓名,单独拿盒子装起来之后记档存放了。

    刘彻想了想:“回头令少府制一匕首,嵌这红宝罢。”

    天子佩剑,却不太用得着匕首这种东西。事实上,刘彻制这匕首也不是为了自己用,匕首制成之后他就将这匕首送给了陈如意小朋友——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只能说当年那块宝石的故事也算是有始有终了吧。

    这些东西再名贵说到底就是一个死物,但承载着某个故事流传下去就会变得不一样。

    听着陈嫣将宝石的过往说给陈如意小朋友听,又拿出了自己少年时学剑时用的短剑,一样送给了女儿。

    “都拿着吧。”本来分开的,现在又在一起了。

    陈嫣佩剑、陈如意匕首、汉武帝太子时佩剑,日后这三件宝物同时出现在了一家博物馆中——这中间当然有很多曲折的故事,但最终确实是重新汇聚到了一起。到那个时候确实就像刘彻想的那样,这就是一个死物,但当它们承载了故事,一切不一样了,可以流传很多很多年。

    第398章 思文(2)

    阳春三月的长安最美, 正是少男少女们踏青游玩的时候…到处是唱《摽有梅》和《木瓜》的人。

    “霍兄!”有相识的士人看到霍光,纷纷打招呼。霍光来长安的时间不长, 但人缘非常好。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兄长霍去病名头足够大, 有的人想要巴结, 有的人则发自内心地敬佩。另一方面,也是霍光自己非常善于与人交往。

    他是那种天然的、情商很高的人。

    他的情商高还和一般的人格魅力大不同, 他这个人做事最讲究规矩分寸,不该做的事情绝不会越过一分一毫。而在这范畴之内,他既能做好端方君子, 同时又会让人觉得如沐春风,没一丝一毫的呆板凝滞。

    这也是个奇人了。

    “霍兄也来买书啊…”

    此处是一书坊。过去大家普遍用竹简作书的时候并不见卖书的书坊,书是真正的奢侈品, 想要只能去抄!即使是一些已经老掉牙的先人书籍, 有人抄录了出来卖,也有的是人买。

    这种买卖行为是极少的,本身也用不太到书坊。

    但是纸张和印刷术出来之后,一切就不同了。连续整理出版的诸子百家全集堪称是图书市场的深海炸.弹,扔下去反响非常!。这套书赚到了钱,其他人自然是看在眼里!金钱就是最好的驱动力, 商人们自然想到自己要是组织出版书籍, 只要质量足够, 也能大赚!

    一切就能运转起来了。

    那些知识分子或许不屑于言利, 但他们大多逃不过‘名声’的束缚。到了他们这个份上, 少有不求名的!之前参与修书的人一个个都成了大佬, 要是工作做的比较多,更是能迅速‘天下皆知’!这样的诱惑,谁能抵挡的住!

    相比起讲学,出书竟是毫不逊色的出名方法了…还少了颠簸劳心呢——虽然出书也要劳心,但讲学需要备课,需要提炼自己的思想,这方面差不了多少。

    现如今的图书市场,正迎来第一次繁华期。一方面是一些先人巨著接连被刻印出版,另一方面是时人也开始将自己独藏的书籍拿出来印刷…有的人肯定是想要敝帚自珍,达到独享知识的目的,但更多的人屈服在了出版书籍的收益之下。

    再加上此时文坛大佬纷纷总结各自学说加以出版,市面上的书籍是越来越多了!

    学子们也很欢欣鼓舞,过去他们学习只能去拜老师,然而拜师,特别是拜名师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在就不同了,绝大多数的书籍都可以从市面上买到。各个学派大佬的思想也纷纷成书出版,想要学习也变得简单。

    过去书籍不易得的同时还非常昂贵,普通学子想要稍微深一些、新一些的书都不可能。如今的纸书,虽然以普通人的生活条件而论,依旧不能算在日常用品里面…但说实在的,如今能够供孩子脱产读书的家庭,本身就不可能是底层老百姓!至少也是小地主、中等之家这样了。

    长安本就汇聚着大量的士人,如今又开始办了太学,广选天下英才汇聚——说起来这里面还有当年陈嫣的手笔呢!当年想大规模搞太学,为了有笔款子可用,一方面是接收了一批交‘建校费’的学生,另一方面就是出书了。

    出书的一部分利益是用来完成太学项目了。

    再加上官吏这个庞大的知识分子群体,长安读书人不要太多哦!这也造成了长安的图书买卖市场走在了全国前列,不少年轻士人时不时来书坊探访,看看有没有新书出版。

    有些人囊中羞涩,不会买书,就干脆在书坊看书。

    书坊也不会驱赶这些人,只看不买的人到底是少数,读书人大抵好面子!没那么喜欢的书也就罢了,那些真正喜欢的,都从头翻看到尾了,总不好丢开手不买吧。所谓‘既在江边走,便有观景心’,就是这样了。

    这种不驱赶的方式不会让收益少多少,反而能赢得读书人群体的口碑,何乐而不为呢?一般来说,只有一种情况下才会暗示白读书的人离开,那就是有特别受期待的新书发售的时候。

    这种时候书坊里恐怕到处都是人,这些白读书的士子就有些妨碍生意了。

    好在这些士子也不是胡搅蛮缠的人,真是这种情况,往往自己就离开了,并不需要旁人多说。

    霍光左右拱手行礼,最后才走到柜台旁,问道:“先生,在下上月订的《食货杂论》可有留下?”

    不同于别的买卖,新兴的图书行业因为和‘知识’打交道多,在读书人那里是有几分尊敬的。就说这书坊的掌柜吧,虽不是什么大才,却也是通诗书,能发议论的人!与这些买书的读书人说话,也说的来。

    大家为了尊敬,并不像对待一般商贾那样随意,往往以‘先生’呼之。

    柜台后的中年男子本身就是做读书人打扮,和一般商贾绝不相同。见到霍光也是不卑不亢地施了一礼:“原来是霍侍中!”

    说话间从背后的书架上取下一部已经包好的书:“霍侍中是早有预定的,自然为侍中保留了。”

    此时书坊里的读书人哪还不明白什么,有几个用羡慕的眼光看着霍光…

    这部《食货杂论》可不是一般的书,这是最近风头正盛的‘不夜翁主’陈嫣所出!

    女人出书在此时不算什么问题,主要是因为出书这件事才刚刚开始做,没有规矩,没有鄙视链,自然也就没有人觉得一个女人出了一本书有什么问题。当然,这也是因为此时民风开放,真要是到了后世理学盛行的时候,这种事也不可能了。

    陈嫣过去其实也出过书,书名《百家杂谈》,是她过去写的一些文章的总集。在齐地出版,当时在文坛也引起过一些注意…她本来在学术界就有一些名气,大家都是知道的。

    不过当时《百家杂谈》引起的注意远远不能和《食货杂论》相提并论!陈嫣在学术界的名气远远不能和她在商界的名气相比,所以以学术文章为主的《百家杂谈》想也知道敌不过主要讲经济庶务的《食货杂论》的。

    学术界大佬多的是,她出一本作品集算得了什么呢!在商界就不同了,她就是至高神!这是她的主场,她出一本相关书籍,大家自然是抢着看了!

    不只是那些有求知欲和上进心的商贾会买一本来钻研,读书人也会看!大多数读书人都是想着将来出仕的,而出仕就难免和经济庶务打交道——陈嫣回归长安之后,立刻参与到了朝廷经济庶务的安排之中,这件事没有明面上说,但该知道的人也知道了。

    嘴上说着‘奇技yin巧’‘不值一提’,心里却是知道事情没有那么简单!真那么简单,那岂不是人人都能建立那样的商业帝国,人人都能给朝廷找来大笔大笔的钱?事实就是,其他人做不到!

    于是一个个都来买《食货杂论》了。

    食货杂论在刻印的时候就开放预定了,当时预定量就不小,等到书籍贩售时也果然如预料的一样,销售量爆表。

    好在雕版印刷想要加印也很简单,所以现在印书坊正在加紧做第二次印刷呢!

    这个时候市面上供不应求,谁要是能弄到一部《食货杂论》,等于是赶上一道流行了,是很引人羡慕的事。

    “这就是引得‘长安纸贵’的《食货杂论》?”一青年跽坐于案前,正在自斟自饮。

    霍光回府就看到兄长霍去病也在,连忙施礼:“大兄。”

    霍去病示意弟弟坐下,然后拿起了《食货杂论》,却没有翻开,只是看了一会儿,似乎很纠结的样子——说实话,霍光从未见过他这位兄长这样神情。

    “你看过此书了?”霍去病问。

    霍光对这位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的兄长是非常尊敬的,原原本本道:“方才从书坊购得,只在来时的马车上读了几页。”

    ‘唔’了一声,霍去病没说好,也没说不好。只是问弟弟:“此书如何?”

    “未见全书,不敢断言…不过,确实是‘奇书’。寥寥几页文字,已有一言惊醒梦中人之觉!”霍光的语气中不自觉带上了推崇的意思。

    “怎么说?”霍去病的神色有点儿古怪。

    “书中说到一些平日随处可见之事,过去从未细想,或者想来也是懵懵懂懂,不解真意!然而经‘永安侯’一说,却是不能更加清楚明白了!”说到这里,霍光的眼睛亮了很多。

    “永安侯确实不凡!”

    陈嫣在写《食货杂论》的时候是参考了高中所学的《经济生活》那一册教材,主要是提出一些名词,通过解释这些名词来阐述经济生活的运行原理。她并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只是这样也足够惊艳了!

    过去,人们对经济生活是不可能有这样清晰、深入、成体系的认知的!。

    霍去病听着弟弟对那个女人的推崇,心里的感觉很微妙——就在昨天,他,不,不只是他,应该说所有负责战事的人,包括一心主战的皇帝陛下,通通被她骂了!

    征伐天下不能单纯算经济账,国家安全什么的也没办法算经济账。但是陈嫣真的忍这些好战分子很久了…她倒不是想强调‘穷兵黩武,国之将亡’这种大家说了无数遍的道理,她只是看不惯这些人打仗打赢了之后的‘佛系’!

    打赢了就是打赢了,没有想过后续…这怎么可以?陈嫣知道刘彻这些人的目的就是消灭草原有生力量,阻止北方力量南下,最终威胁到中原政权的统治。。至于其他的,没有想。以他们的经验也想不到。

    陈嫣并不是‘丛林法则’的信徒,也不觉得割地赔款那一套是什么好东西——陈嫣很崇拜近代翻译家、思想家严复先生,严复先生早年的时候认为西方列强很厉害,是当时的华夏需要学习的对象。

    当时他恨不得‘全盘西化’,在众多保守的华夏知识分子中间是少数派。但是到后来,他越来越了解华夏、了解西方、了解这个世界,他的观点又变了!所谓纵观西方文明,不外乎寡廉鲜耻、弱rou强食而已!

    西方靠这一套起家、强盛,难道就代表这是好东西了吗?在文化程度不高的时候或许如此,但是文明水平高一些总该有更多的追求!

    那一套是不长久的!

    陈嫣也不想在这个时代推行这些,她担心改变华夏民族的一些民族传统,使得两千年后的华夏变成另一个样子…文化内核没有这样圆融、强大。说陈嫣傲慢也罢,她确实认为华夏文明在精神层面是领先诸文明的!只是在一些技艺层面有问题。

    说实在的,精神和技艺非得选一个的话,陈嫣选精神!因为技艺什么时候都可以再学,精神却是无论如何不能轻松塑造的!在她上辈子生活的那个时代,西方世界在祖宗积攒的‘遗产’剩的越来越少的时候,光环逐步消失,这才能够看到‘历史’‘精神’上的贫乏究竟是怎样的致命伤!

    陈嫣想对刘彻这帮人说的是…对外战争是一件很精细的事情,绝不是打仗那么简单的!

    其实这个时候大汉政府也尽力,他们在打败匈奴之后占领了不少草场,在这草场上建城,设立新的郡县,纳入朝廷管辖。这样做的好处是,即使草原民族再次崛起(这几乎是必然的,没有了匈奴还会有乌孙,没有了乌孙之后还有蒙古等等,草原民族去了一茬就会成长起新一茬),也会面对更少的生存空间、腾挪余地,更宽阔的中原防线!

    但这不够,远远不够!

    “大汉得同化游牧民族,这才是真的以绝后患!”陈嫣当时说的斩钉截铁,并且提出了一揽子计划。一开始大家都觉得异想天开,但是随着陈嫣的讲解,才发现也不是没有搞头的。

    “这个先不说…今天先讨论讨论你们这些人是怎么花钱的!”陈嫣真的忍这个很久了!她老早就觉得大汉军队花钱太厉害!军队花钱太厉害本身没什么,天底下就没有军队花钱少的!关键是军队花钱得看国家的实际情况,而且得有效率!

    总不能对付一个没什么力量的敌人也耗费大量的资源吧?

    之前陈嫣不方便说这些,现在陈嫣算是在团队中站住脚了,再说这些也不显得唐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