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10)
欧阳泽到任后,刚开展工作就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和诽谤、攻击。顾鼎臣经常写信鼓励,千方百计地影响和推动欧阳泽的赋税改革,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协同制定丈量田地和赋税改革的具体方案与执行办法。 在吏部当差的顾撷冈和户部当差的文昌君也多次到江南协助欧阳泽和王仪,督办丈量土地和赋税改革事项。这次因为有嘉靖皇帝“务必悉心清查”的圣旨,还有“其虚应故事及延捱迟玩者劾奏之”这柄丈方宝剑,所以欧阳泽和王仪能顶着各方面的阻力,顺利推进丈量土地和赋税改革。 文昌君说:“据户部统计,苏州知府王仪在苏州各县乡共清查出隐田90顷,隐粮63195石。” 顾撷冈说:“据吏部报告,这次苏州府劾奏惩治了多起延捱迟玩的贪官污吏,有力地抑止了贪污**之风。”在丈量和清查土地的基础上,欧阳泽大力推行赋税制度的改革,规定包括正粮和耗米在内的所有税粮实行“计亩均摊”,役差、公用等杂税不分官田民田一体均派。这样平民百姓减轻了负担,得到了实惠,豪强胥吏的非法所得被罚没,土地兼并受到了抑止。 在顾鼎臣、欧阳泽和王仪的大力推动下,江南开始实施“一条鞭法”,就是把原来按照户、丁派役的办法改为按照丁、粮派役,具体办法根据各州县具体情况而略有差异,有的州县是丁六粮四,有的州县是丁四粮六,有的州县是丁粮各半。然后再与夏秋两季两税和其他杂税合编为一条,无论是税粮还是差役一律改为征银,差役都由政府用银子雇人充当。这样就把部分差役转入了土地之中,使无地的贫困农民多少减轻了一些差役负担。 一条鞭法又规定要把赋税与差役合编为一,这样大大简化了赋役的名目和征收的手续,使贪官污吏不能与豪强地主勾结作弊,以致对平民百姓任意敲诈勒索。一条鞭法规定,农民可以缴纳代役银,再由政府用代役银雇佣役差,这种折银制度减少了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农民可以从繁重的差役中解脱出来,从事商业和手工业,从而有力地促进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 江南的赋税改革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顾鼎臣作为改革的首倡者和大力推动者在史书中却只是简单地提及。事实上顾鼎臣除首倡之功外,在江南清查土地和赋税改革中,他有力地影响和推动了欧阳泽和王仪的具体执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顾鼎臣在这次江南赋税改革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仅如此,顾家在赋税改革中还起了带头表率作用。顾鼎臣是受皇上封赏的士大夫,按照赋税改革的新办法,他家增税数十石,他在给欧阳泽的信中说:“我家虽然增赋数十石,然为百姓贫民家减十五矣。” 他还劝说亲友将假托在其家的名义田地退还,他在给儿子顾履方的信中说:“新政必然更张我等官宦之家,尤宜预先更正,切不可如前苟狗人情。” 顾鼎臣在改革新政中起了带头表率作用,而且对亲友也是秉公办事,毫不留私情,真不愧为清正廉洁、品质高尚的国家栋梁之臣。 总而言之,在顾鼎臣多次上疏请求下,嘉靖皇帝饬命巡抚欧阳泽到江南苏松湖嘉常杭六州府督办清查田地,裁减田赋徭役,推行一条鞭法,使江南六府百姓赋役一度有所减轻。 虽然江南赋税改革的功劳都记在了欧阳泽和王仪身上,但是东南百姓心目中自有一杆公平枰,他们纷纷称赞顾鼎臣为家乡办了一件利国利民的实事,是一位仗义执言,为民请命,秉公办事的清正廉洁的好官。 欧阳泽在给顾鼎臣的信中也称赞道:“清查田粮,使郡县长吏张目,数十年积弊得拔其根,百万之钱粮竟复其额。泽在桑梓,功归朝廷,亦未有公之盛者也。” 文昌君和顾撷冈是吏部、户部官员也直接参与了江南赋税改革,顾鼎臣作为礼部尚书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改革的具体工作,但是他有首倡之功,并且为江南赋税改革制定了具体实施细则,有不可替代的直接影响作用。 文昌君感叹道:“江南赋税改革成功后,义父顾鼎臣没有居功自傲,在相关文献史料中记为欧阳泽和王仪的功绩,彰显了顾鼎臣作为传统士大夫的高尚品质。他一贯秉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不为个人名利,心怀国家和百姓,真正做到了泽在桑梓,功归朝廷,所以获得了嘉靖皇帝的高度信任和宠信。” 顾撷冈评价说:“《明史?食货志》记载了义父顾鼎臣关于经济改革的主张和动议:自洪武乞弘治百四十年,天下额田已减强半,赋税无以为继。顾鼎臣提议:重新丈量全国田亩,还田于民,并改革赋税制度。 嘉靖敕谕户部,清查庄田,对强占民田者,都归还原主。大量史料表明,顾鼎臣是明朝最关心国民经济的少数大臣之一,也是明朝中期卓越的经济学家。史学界不应该对此吏实轻描淡写,甚至于漠视无睹。 后来万历皇帝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也就是把顾鼎臣首倡并在江南六府试点的丈量全国田亩,改革赋税制度,施行一条鞭法等经济改革措施向全国推行而已,其经济改革的首创和试点的功劳应该归功于顾鼎臣。 看来这些史学家也是平庸之辈,在编著《明史》时,对历史档案资料的评判有失全面性和公正性。” 兄弟俩感慨万端,在一个滂沱大雨的夜晚,他们击剑高歌起顾鼎臣那首鲜为人知的《大雨》诗,高亢激越的诗歌穿云破雨,远播夜空。 丁丑夏六月,灾变良有由。……雨意转荡谲,势欲漂燕幽。 街市潢潦集,浅深可方舟。……饥乡沸妻孥,蓬垢同繫囚。 ……经国在远览,弭变期交修。起坐念苍生,汍澜涕难收。 愿将归沧海,上通天河流。河边有天孙,明夕会牵牛。 贵近乘嘉辰,叩心冥所求。肯以下界苦,诉与上帝否? 天听或在兹,苍生其有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