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我在红楼修文物在线阅读 - 第142节

第142节

    石咏这下子才反应过来, 他早先就想过这一点,想过这只瓷枕是不是就是“红娘抱过的鸳枕”,但是他想到红娘乃是个唐朝故事中的人物,而这只瓷枕乃是宋代定窑烧制出来的,两者存在时间差,因此他认定瓷枕不可能是红娘抱过的。

    可是刚才他那么实诚地断然否定对方的说辞,想必是冒犯了对方,何况又是个年轻娇俏的姑娘,这点儿脾气是一定有的。石咏连忙赔不是道:“对不住,对不住,是我武断了。我该问清楚姑娘再下断语的。”

    瓷枕语气稍许放平缓,大方地说:“你问吧!”

    石咏想了想便道:“姑娘说自己名叫‘红娘’,敢问主家可是崔相国家,贵主人可是一位名唤‘莺莺’的小姐?”

    瓷枕登时笑:“这些你既然都知道,为何又要明知故问呢?”

    石咏心想:哪里就明知故问了?这明明是有疑点。

    他连忙问:“那,请问姑娘,究竟是唐时人,还是宋时人?”

    故事是唐时的,枕头是宋时才烧造的,他就不信,还就问不明白了。

    哪知道瓷枕丝毫不觉得这是个难题,银铃似地笑了一阵,道:“唐时的故事,但我是宋时人。”

    石咏:这……

    可是瓷枕听起来却很兴奋,笑道:“年轻人,看起来你对这‘待月西厢’的故事很是熟悉,那你可知道《莺莺传》与《董西厢》有何不同?”

    石咏一下子哑了。

    ——竟然是这个原因?

    对于《莺莺传》、《董西厢》以及后来名声大噪,世人皆知的《王西厢》1,石咏多少有些了解。《莺莺传》是唐时元稹所写的笔记小说,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崔莺莺与张生两人相爱结合之后,张生对莺莺始乱终弃,莺莺则嫁做他人妇,而红娘在这小说里只是个寻常婢女。然而这只瓷枕所提到的《董西厢》,则是宋金时候一名姓董的读书人,将《莺莺传》进行了改编,写成的《西厢记诸宫调》,因为作者姓董,所以后世称为《董西厢》。

    《董西厢》里,将张生莺莺的结局全改了,始乱终弃改成了大团圆结局,“天下的有情人终成眷属”。

    也就是在这《董西厢》里,婢女红娘的形象得到了恰到好处的塑造,从此伟光正起来,成为一个敢于反抗封建礼教、见义勇为的角色。

    石咏免不了吃惊:“就因为这个?”

    “这是当然的!”瓷枕骄傲地答道,“原本的故事里,红娘不过是个可有可无的婢女,到了董解元手里,才成为个有血有rou的人。所以,我可以骄傲地说一句,我才不是什么唐时人物,有了董解元,才有了我。”

    石咏无语,他早已被红娘说得一团乱,什么时代背景、人物形象、作者生平、器皿烧造年代……这些统统搅在一处,叫他一时难以理出个头绪来。

    但有一点是确定的,这只“红定”鸳鸯枕上,所附的灵魂,与他正在交流着的灵魂,应当是红娘。

    “红娘jiejie,小生这厢有礼了,适才多有冒犯,请千万莫怪!”石咏再次冲这只瓷枕行了个礼,心里想:你说是什么就是什么吧!

    鸳鸯枕登时笑道:“这才像话嘛!”

    毕竟这一声“jiejie”,叫人听得极其舒坦。

    “她”一转念便问:“泼狗血到底是为了什么?”

    石咏绝倒:搞了半天还牢牢记得这茬儿那。

    “这‘狗血’,其实并不是真的‘狗血’,意思就是身边发生的事儿实在是匪夷所思,叫人听起来就觉得跟胡扯的似的。”

    红娘“嗤”的轻笑了一声,说:“也是,听你发了几日的牢sao,你家近来发生的事儿,确实挺‘狗血’的。”

    石咏彻底无语了。

    的确,他最近将这瓷枕当树洞,偶尔心里烦闷,有的没的都会对着这瓷枕说说,所以该说的不该说的都大致都说过了——可他哪里能想得到这瓷枕竟然是有意识的,而且是个这么活泼的性子?

    哪知那红娘一听,登时开口,说:“小石咏,不管怎么说,我比你痴长了几百年的岁数。这人情世故上头,我红娘最是通达。来吧,你若是不嫌弃,我可以替你出出主意。”

    果然这红娘,与《西厢记》中的“红娘”一模一样,是个热心肠,见义勇为的侠义性子,面对烦恼的石咏,一张口就说:请把你的烦恼讲出来!

    石咏无奈了:这红娘,不是专门替人说和姻缘的么?他家里的这些既无奈又尴尬的俗务,红娘难道也能帮着处理了?

    那只瓷枕大约也猜到石咏还不够信任她,开口便吟诵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你想必听说过这句话的!”

    石咏赶紧点头,他可不听过这句话?而且这下子他更加相信,眼前这这只瓷枕,的的确确属于红楼文物体系的,准确地说,还出自宁国府哩。

    昨晚石咏已经在这瓷枕跟前吐槽吐了一通,所以红娘大致知道石家发生的事儿,待石咏三言两语说完今日发生的事儿,那瓷枕便喃喃地道:“难办,难办,难办了!”

    她沉吟片刻,有力地总结道:“你叔叔恐怕是犹豫了。你仔细回想一下,他是否曾经表现出来,想认亲又不敢认亲的样子。”

    石咏经她这样一提,立刻想起了当初在宗祠跟前的一幕,又想起了今早在雍亲王府,二叔石宏武为了前程而犹豫的情形。

    可是他嘴上却不肯服输:“我二叔在川中有家累,说实话那边也从未做错过什么,二叔顾念着那头也属正常。可若说我二叔不想认亲,我觉得不大可能。你想,二叔连自己是谁都给忘得一干二净了,却也还能记得自己姓王,这不就证明二叔心里还是有二婶的么?”

    红娘:“可是讨厌得要死的人也能牢牢记住啊……”

    石咏:……不用说得那么直接吧!

    红娘却继续补充:“我早先听你说过,你二叔当年私娶二婶,还是违背了什么规矩的……”

    石咏补充:“旗民不婚!”

    “对,旗民不婚。为了这一桩,你父亲兄弟俩和族里闹翻,所以从伯爵府里搬了出来,分户单过。结果没过多少时候,你爹就过世了!你们家日子过得极其艰难,却还无法重回伯爵府里去,因为伯府的老太太特别不待见你二婶……”

    石咏听得张口结舌:他“树洞”之际,就真的顺嘴说过这么多吗?

    “所以,你二叔现在还有一个可能的心态,其实就是悔了,悔他年少冲动,一时轻狂看上了你二婶,没有经过大脑便闹着一定得娶。若是你二叔从未娶过你二婶,如今你们一家没准儿正在伯爵府里好端端地住着,不用吃这么些苦,也许你爹不用去那最凶险的地方当差,自然也不会离世……”

    红娘说话,连口气都不用喘的,语音清脆,一口气说下去,听得石咏一愣一愣,却又无力反驳:的确是有……这种可能,而却据他观察二叔石宏武的样子,可能确实是因为当初年少轻狂的那一段,而后悔了。

    “所以我说啊!年轻人慕少艾,一见了面就你侬我侬,私定终身的,要么就千万别分开,一辈子都绑在一处过日子,那样才行。”红娘继续讲述她的婚恋观,“若是一旦分开了,双方各自冷静下来,一想,哦,原来我那时还有更好的选择……这就完了,迟早得分!”

    石咏登时道:“这不公平!”

    这对他二婶王氏和弟弟石喻来说,太不公平了。他能“理解”,明白二叔为什么会“悔”,毕竟这桩婚事石宏武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连累了他最亲近的人。但是感情这种事儿,根本就经不起一个“悔”字啊。

    “你瞧着吧!迟早得分!”红娘笑着说这话,声音却透着冷静。

    石咏当然不愿见到二叔家事不谐,他虽然明白红娘说得有道理,可是一时还是无法接受。他很郁闷地道:“红娘jiejie,你难道不该向来给人撮合姻缘的么?怎么我听你三句话,不离一个‘分’字?”

    红娘,若不是因为她在《莺莺传》,哦不,在《西厢记》里一举撮合了崔莺莺与张生,否则也不会成为给人撮合姻缘、穿针引线的媒人的代名词。所以石咏就纳闷了。

    红娘一听石咏的问题问到了点子上,登时笑道:“哪有?我一向是劝分不劝和的。”

    石咏一下就惊了:啥?红娘竟是这样的?

    “你不信?我实话对你说吧,我见着的人,无论是已经情投意合的少年男女,还是成亲数载的老夫老妻,我但凡见了两人之间有些旁人见不到的小龃龉,我都是劝分不劝和的。能拆一对是一对,拆掉这世上就少一对怨偶!”

    石咏至此已经完全说不出话来了。他甚至有点儿怀疑,这瓷枕所代表的,究竟是不是后世人们所熟知的那个“红娘”啊!

    “可若是两人之间就从来没有让人利用的矛盾,或是无论旁人怎么拆,都拆不开的,岂不就是情比金坚,是上天注定的好姻缘?”

    红娘反问。

    石咏愣了半天,总算是明白过来:红娘的意思,她一直扮演的是一个情感试金石的角色,若是那等没法儿硬捏到一处去的男女,她所做的却是不要让两人成为一对怨偶。

    “所以啊,你那二叔与二婶,不分难道还留着过年啊!”

    作者有话要说:  1《西厢记》形成的顺序大致是:唐代元稹《莺莺传》>宋金董解元《董西厢》>元代王实甫《王西厢》。《莺莺传》里的张生是个渣渣,《董西厢》在《莺莺传》的基础上修改了故事结局,并塑造了几个重要配角的形象,其中就有红娘。《王西厢》则是在《董西厢》基础上的进一步艺术创作,大家今天提起的一般都是《王西厢》。

    第175章

    石咏的二叔与二婶, 无论分还是合,这年反正也要过完了。

    原本石家以为能安安生生过个年, 可就因为二叔石宏武的事儿, 石家这个年过得鸡飞狗跳、人仰马翻的。

    二叔石宏武那里, 直到夫妻相认三天以后, 才由石大娘安排,石宏武与王氏两人一起坐下来,认认真真谈了一回。此前王氏的眼泪大约是已经流干了, 与石宏武长谈了一番, 一滴眼泪都没流,由儿子石喻木然扶出房来, 石宏武讪讪地在后头跟着。

    王氏母子两个, 自始至终,都与石宏武不大亲近。

    同时石咏得到了准确的消息, 知道了石宏武在川中另娶了一房妻室, 另有一子一女, 刚好凑成一个“好”字。

    而石喻小朋友则成天盘算着什么时候才能离开永顺胡同,回椿树胡同那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里去。

    雍亲王府那边,也一直留意着永顺胡同的动向, 待这边稍许平静下来之后, 雍亲王又专门命人传了石宏武去,对他耳提面命一番,大约也是不想石宏武与石家闹得太僵。

    与此同时,雍亲王也正式开了口, 请石咏也多花点时间,像教导四阿哥弘历一样,教一下五阿哥弘昼,等于将石咏在雍亲王府教习的时间又拉长了一两年。这消息想必年羹尧也很快能知道,自会明白石家是亲王府看重的人,也算是给年羹尧提个醒儿,算计人别算计得太过了。

    紧接着就是贾琏听到消息,过来永顺胡同见石宏武。他代表的则是王氏的娘家人。

    贾琏来见石宏武之前,就已经先与石咏见过一面,商议了一下,这事儿要不要请荣府的二老爷贾政出面。毕竟王夫人与王氏是一辈儿,平辈的连襟见了面比较好说话些。

    但是石咏却觉得贾政说话比较文绉绉,而他家二叔石宏武却是个十足十的武人。相比之下,贾琏为人灵活会说话,同时贾琏虽是小辈,但亦是王家女婿,有些话也一样说得出口。于是石咏做主,安排贾琏拜见一回二叔石宏武。

    石宏武倒是颇为惊异,没想到当年那么麻烦的王氏抬旗之事,竟然在他不在京中的这些年里,悄然解决了。而且从王家女婿的态度来看,王家似乎非常欣喜能寻回这么一个“走失”的女儿,贾家王家与石家似乎都非常亲近。

    石宏武暗自想:当年他……就真的这么无能么?

    待贾琏走后,石宏武想了想,将石咏请来,问了问旧事,想知道王家究竟是怎么答应给王氏抬旗的。石咏自然将大伯父富达礼抬出来,将当初自己怎么出面恳求,杭州织造王子腾怎么不同意,富达礼又是怎么将人劫到石家宗祠,石家怎么明面儿上威逼,暗地里又请人递话出主意,最后才安排下王氏归宗抬旗的经过,一一都说了。

    石宏武听了又是愧又是悔。当年他若是经心一点儿,不要那么意气用事,而是好好绸缪,王氏固然能光明正大地抬进家门,石家也不会从永顺胡同分出去。

    可如今,竟是由侄子出面,在富达礼的支持之下大费周折,将这桩旧公案给解决了。早先他却还在心底犹豫,不知是否该认回本宗,这实在是令石宏武羞愧不已。

    石宏武无语了一阵,又问起永顺胡同石家的宅子。永顺胡同这一带大多是赐第,想买也买不来的。石宏武便问是不是大堂兄富达礼张罗给家人落脚的宅子——这份人情太大,他没法儿不还。

    可是听说这竟是圣上赐下来给兄长的赐第,而且石宏文身后还有追封,石大娘身上还有诰命……听到这里,石宏武心里也颇不是滋味儿的:如今石家就是这样,长房虽是孤儿寡母,却已经影影约约显出兴盛之势;而自己这一房一直以来都是受长房照拂……自己竟总还想着回川中去,一点儿也不想留在京中照料妻儿。

    他在这头出神,心里唏嘘,在对面冷眼观察的石咏也是一样。石咏已经意识到二叔与二婶之间,恐怕裂痕已深,两人并非真的在以寻常夫妻的身份相处,只是双方都必须要顾忌着对方身后的各派利益,和对方的各种颜面。

    这般夫不是夫,妻不是妻,父不是父,子不是子的局面,究竟是什么人造成的?石咏真的有点儿盼着能有机会见见那位年羹尧,看看他究竟是个什么三头六臂的人物。

    石宏武回家,大约唯一的好处就是,王氏不用再穿孝守寡。石大娘有织金所的支持,自然是给王氏张罗了好料子,裁了两身新衣,又特地上银楼去打了两件好首饰,将王氏打扮起来。

    王氏年纪不算大,以前这么多年,一直在石大娘的照顾之下生活,并未太过cao劳,保养得不错,此时打扮起来,端的是美貌动人。

    石宏武见到王氏这副样子,难免触动,记起过往,唤起些旧情。可是记起他当初就是被这副姣容所打动,才做下一桩桩错事的,此时却也难免心里发涩。

    好在这一切,一过正月十五就要结束了。石宏武身上背负着使命,一过完灯节,就必须快马南下入川,去见他的上司年羹尧,并且去见他在川中的妻子儿女,试图解释他所身处的这种无比尴尬的境地,并寻求一个解决之道。

    这天石宏武离京,石咏带着石喻,跟着大伯富达礼与二伯庆德,一起到永定门外相送。

    富达礼没多说什么,只是拍拍石宏武的肩膀,要他一路上多加小心,入川之后,即便是不能马上谋求回京,至少也多给家里写上几封信。

    而庆德却絮絮叨叨地拉着弟弟的手,炫耀起自己的“好运气”,仿佛马上他就将有十四阿哥照拂,就要升官发财了。

    石宏武礼节上地恭贺了一下庆德,并且随口答应到侄女儿出阁的时候给随上一份礼,却被庆德拒绝了。庆德不惦记别的,就惦记着石咏替他准备的那份“好礼”,回头要是石宏武出面随礼,没准儿石咏就不送了。庆德不稀罕川中来的那些土仪,所以这会儿当着石宏武的面,没口子地将他家大侄子石咏从头到脚夸了一遍,最后拍拍兄弟的肩膀:“四弟,你那府里的事儿,就都叫咏哥儿来cao持就是了!咏哥儿办事,我放心!”

    石宏武:……谢谢!

    石咏则有些担心地望着弟弟石喻。

    这几天因为他亲爹归来的事儿,石喻的性子简直是rou眼可见地沉静下去,似乎这孩子一夜之间便长大了。只是这份沉静实在是叫人心疼,石咏有时真想把他抱起来,扔到马上,带着他在京城郊外驰骋,听他高声欢笑。他满心盼着石喻还是那个什么烦恼都不懂得的孩子。

    可是石喻却因为家中的这一项变故,在这短短几天里就变了个人。

    石咏见到富达礼与庆德都已经与石宏武话别,当即带着石喻上前,冲二叔拱手,说:“二叔,此去蜀中,请多加保重!家里诸事请放心,有小侄在呢!”

    石喻也学着兄长的样子上前,冲石宏武躬身行礼,道:“请父亲保重。家里有儿子在呢!”

    石宏武看着自己这个脸上微现几分倔强的儿子,略微有些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