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激战高邮
高邮守军尽数在北运河阵地驻守。 八旗军悄无声息的离开了清水潭镇。 扬州此时,骑兵正在练习马上射击,各军准备北上,剿灭八旗心腹之患。 十月底,冬雨下的很大,很冷,扬州大街搭起了大棚,点起了灯,依然是热闹非凡。 这次围剿八旗军,点兵天龙军,天四师,天五师,天七师,天骑一师,天骑九师,共十一万精锐。 大明全部几乎军队都在这南京,只为挽救大明危亡。 扬州校场。朱鸿宇身着金甲,将士们在大雨下站如松,一列列整齐划一。 “诸位大明将士,北方女真反叛我大明,残杀我大明百姓,掠夺我大明江山,自朕浊眼误会袁将军,大明再无御敌之兵,中原北方大乱,只因朕,和一些乱臣贼子。请各位将士随朕杀敌,平复女真之乱,收复奴儿干都司,向北征服蒙古,向南征服安南等,此役之胜败,大明之存亡,中华大地受他族统治!” “愿为皇上,为大明江山,为我父老乡亲,为我中华民族,舍生往死,冲锋陷阵,只为中华民族永存天下!” “翌日一早出发,挥师北上,灭满洲八旗!” “是!” 此时凤阳清军在凤阳府驻扎下来,派遣探子东进,联系八旗军。 第二日,八旗军出发。 明军高邮城北阵地,一伙清军铁骑,奔腾南下,高邮守军严阵以待。 清军不动,明军不动。 又是夜晚,清军悄无声息,展开夜袭。 这个夜晚,寒雨绵绵。把马蹄声遮的严严实实,直到清军距离明军不到三百米,开始猛烈的冲锋。 “敌袭!” 号角声起,枪声密密麻麻,一阵阵射去。 明军士卒耸拉着脑袋,眼睛顿时惊得滚圆。那八旗军,转眼间冲进了战壕。 杨万明立刻下令全面开炮。 大雨倾盆,使得火器不好用,大炮有四成根本打不着火,但还是打了出去。 炸起的泥土惊得大地震了起来,冲锋的八旗军被炸的人仰马翻,或是马受了惊,也或是直接被乱枪打死。 天一师,毕竟不是地方杂牌军。师长亲自上阵,第一次拿到自动步枪的警卫连瞬间开火,虽然只有十五把自动枪,但气势丝毫不弱一个团的火力。顿时,八旗军一个个栽倒在地。 “得给老子省着点!皇上就给了两千五百发,别当败家子!”杨万明高兴的大叫。 “报告!” “讲!” “东城门有一万清军,貌似全是八旗!” “什么?”杨万明大惊,清军不可能到东侧,除非,“ “东线阵地二旅被打散,阵地被突破。” 杨万明顿时明白了,现在打的清军不过两千,东侧有上万清军冲击,现在才报信,这对于决策部署已经晚了。 “命令一旅,三旅立刻吃掉这帮八旗,守备团能从城内撤出了就出来!” “是!” 两边防线上的明军运动起来,转防御为进攻,以剪刀状死死咬住清军,炮轰枪打,终究是灭了这些八旗,共两千余。 天微微有点亮,天一师九千多人自知不是八旗对手,八旗还有一万两千余,人数战斗能力皆不如清军,故先北上,等待时机,以图再战。 清军猛的冲锋,和城内守军激战,不一会,守军全军覆没。 此时,朱鸿宇坐在御船内,天龙军乘船沿运河北上,其他师沿陆路走。此时运河上旌旗四起,战船威武,船上没有铁甲但有大炮,重炮。 “绝不能让你们这些清军再肆无忌惮了!”朱鸿宇暗自愤愤的说。 八旗在高邮还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这些骑兵不迅速南下,第一点,八旗军损失过半,士气低落,第二,他们的任务是配合左翼多尔衮大军的进攻,从而消灭明军主力,攻破南京。 说巧还真巧,正当八旗统领犹豫不决,多尔衮传令兵到。 “报!多尔衮大帅令你部立刻夺取淮安,吸引明军,我大军已在凤阳府,即将西进临淮,滁州,你部必须在保全自己的情况下与明军东线主力部队周旋,以达到我大军攻破南京之最终目的!” “我军已达高邮,想毕大帅还不知我军进展之神速,请你立刻汇报大帅,我八旗子弟,英勇善战,不愧是我大清之儿郎,已攻陷高邮,但明军已断我部后撤之路线,请大帅早日点兵,速速东进,以图我大清!” 两天过去,明军前锋直指高邮,八旗在城墙上严阵以待。 “众将听旨!”朱鸿宇威严的说,此时御船上气氛焦灼,战斗一触即发。 “末将在!” “天龙军左师一万五千,猛攻南城门,天龙军右师作为后卫军,随朕当后备军,待左师不力,再行进攻!” “末将领旨!”众将纷纷退下。 运河上,大船上的大炮火力全开,青砖石城墙被瞬间炸塌,糊涂一排。 骑兵不好守城。 八旗从南城门冲出,集中军力直冲天龙军阵,天龙军士卒立刻分散,手中的家伙纷纷拉栓开火。 自动步枪的火力超猛,因为没有研制出消焰器和消音器,整个战场火光四射,硝烟滚滚,真正的枪林弹雨,八旗军凭借着马力,才伤亡惨重的冲上去近战杀敌。 “集火!” 突突突突突突! 一队二百人八旗军立刻全军覆没。 八旗军反应极快,以队形冲入明军阵容中立刻散开杀敌,明军士卒还无法瞄准就被马刀杀死。就这样,八旗损失四千人,天龙军被八旗反击,近战不敌,被击溃。 “天龙军右师,上!” 炮声隆隆,明军和清军厮杀在一起,八旗军再过勇猛,也不敌子弹穿过血rou,也不敌人山人海的明军,最终,八旗军被全歼,明军伤亡六千余人。 快马加鞭,传令兵传达这一喜讯,后面的天系军纷纷南下撤回扬州,扬州稳了,八旗尖刀精锐损失殆尽,剩下的,只有凤阳清军十二万人。 此刻,徐州军八万人顺黄河南下,已至清河。淮安军已有十五万之巨。 捷报频传,就是西边有些压抑。 一战才平,一战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