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汴京春深(庶能生巧)在线阅读 - 第211节

第211节

    崇王让人推着轮椅细细打量苏昉和陈太初,见他们二人神色自若,含笑而立,姿容无瑕,神情更佳,不由得叹道:“彼其之子,邦之彦兮。”苏昉嘴角微微一抽,不知道这位崇王是赞他们还是要骂他们。崇王又看向陈青和孟在表兄弟两个,啧啧称奇:“不知道的,还以为你们才是亲兄弟。大哥,臣还以为和重与六郎已经是人间绝色,没想到今日臣真是开了眼界。我大赵美男子恐怕全在此屋了。”

    赵栩笑道:“今日侄子也开了眼界,原来最会奉承和自夸的是三叔您!”

    苏昉没想到赵栩和崇王说话这么亲近自在,又仔细看了崇王两眼。

    官家大笑起来:“伯易和仲然真是瘦了许多。和重,他们起复一事,二府可议定了?”

    “禀陛下,伯易官复原职,还回枢密院,已经定下了。因如今的知制诰是文宗修在任,仲然的事还在商榷。”苏瞻起身拱手答道。孟存的官职原本是定下了,偏偏二府昨日一早就收到太后的懿旨,他压着还未用印,但心中有数得很,只能让吏部重新商榷孟存的起复。他也正想着今日找时机先向官家禀报。

    官家摆摆手:“和重坐下说话,你是主,我是客,说了微服,你们这般,我倒没了兴致。原本就是要和子平一同来试试百姓人家的日子,你们几个都不要再多礼了。”

    苏瞻正中下怀,笑道:“若是官家不嫌弃,院子里倒有个地方,能随意说话,不妨一坐。”

    官家站起身:“和重引路就是。”

    众人跟着苏瞻到了上房后的院子里。墙角青松碧绿,东北角上一个茅草顶的木亭,离地六尺有余,需从一边沿着青石坡而上,倒也古意盎然。上了亭子,三边旧旧的木栏杆,地上两排矮榻,上头已摆放了各色果子,杯盏齐全,却无椅子,只有十来个靛蓝棉布坐垫,十来个大隐枕有黄栌色也有檀色。又见亭子前边一个小小池塘,里头种了些荷花,一只乌龟正懒懒趴在池塘边芭蕉下的一块大石头上。

    崇王笑道:“此处说话甚佳,需来点好酒。”

    苏瞻笑着摇了摇亭子一角垂下来的麻绳,铃铛声起,廊下穿着布衣,脚踩木屐的内侍和宫女们,捧着酒壶应声而来。众人抬头,见茅草顶下面,四角都各有一个铜铃铛,垂下绳子,便于主人客人坐着甚至躺着也能随时唤人来。

    官家抚掌:“倒似我睡在福宁殿床上一般方便。不过我那金铃不如你这个好看。”就让两个内侍将崇王抬下轮椅,安置在自己身边,又让众人坐下。

    苏瞻等人跪坐垫上。赵栩几个小辈就立于一旁亲自斟酒。官家笑着说陈青:“汉臣你们几兄弟都不如我们兄弟二人自在,穿成这样,不好看,需配了道袍才好,还能勉强往魏晋风流上靠一靠。”

    孟存心头十分疑惑自己起复一事,他前些时就听说自己是要回翰林学士院的,怎么今日苏瞻却又说有待商榷,便笑着拱手道:“此地虽无流觞曲水,却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只怕年轻一辈恐会觉得无趣,依臣看,不如让他们四个自去。”

    官家大笑着摆摆手:“仲然这是把和重家当作山阴兰亭了。不过和重一手好字也不逊于王右军,文采不输曹子建。今日写上一幅,送给子平,让他多多欠你人情。六郎他们四个,定是不愿意陪在这里的。不过,我要先见见汴京小苏郎。大郎,来,坐近了说话。

    苏昉缓步上前,双手平举交叠,躬身行了拜礼,不卑不亢道:“小民苏宽之见过官家。”

    作者有话要说:  注:

    1、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取自《咏蔷薇诗》南北朝,江洪

    2、拳拳之心,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词。中文的成语、四字词语大多出自典籍和诗词。三国时有《定情诗》: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魏国的cp被网友们玩得最多的是曹植。曹植和曹丕,又被各种yy。特别是杨洋演的《洛神赋》里,微博上广为流传的那组照片,说弟弟被哥哥抛弃后伤心欲绝的感情,被杨洋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菌哭笑不得脸)

    3、彼其之子,邦之彦兮。取自《国风郑风羔裘》。因为历代都有人认为含有讽刺意味,所以苏昉会有那种想法。

    4、宋朝为防止后宫干政,懿旨没有二府的印,下面的各部也不会实施。甚至皇帝圣旨不经二府盖印,官员也可以拒不执行。士大夫和皇帝共掌天下的意识,宋朝几乎是唯一的。虽然明内阁也可以没有皇帝如常运作,万历皇帝罢工28年,大明朝也没垮。但这和宋朝类似于君主立宪又不同。

    第三卷虽然已经长大,不过剧情还是如前缓缓铺展,前两卷的线和新的线交错结合。性急的书友也可以攒一攒再看。多谢订阅。感谢名单月中回魔都再一起列出。

    第140章

    官家摆了摆手:“不必多礼, 你两次对阿予施以援手, 我还不曾嘉奖你。正要好好谢谢你。”

    “天生烝民, 有物有则。民之秉彝, 好是懿德。小民不敢居功。”苏昉沉静自若。

    赵栩扭头看了看那大石上趴着的乌龟, 反正苏家人的口才总能应答如流深得圣心, 他也用不着替荣国夫人忧心苏昉。倒是这乌龟他记得阿妧也有一只, 养在木樨院后的池塘里, 不知道现在多大了。两年多不见阿妧, 不知道她瘦了还是胖了,高了多少,还会不会像以前那样对自己疏离又客气。想起阿妧, 不免又想起陈孟两家议亲一事来。他侧目看了一眼陈太初, 见他眉梢眼角都隐约带着些喜色,不由得黯然起来。

    “听你父亲说这两年你游历了吐蕃和西夏,有何心得?不妨说来听听。”官家和苏昉说了几句家常话后,温声问道。

    苏昉略思忖了片刻:“小民由川入吐蕃,再由秦凤路入西夏。大体沿着茶马互市的线路而行, 吐蕃诸部百年来分裂甚多,无人有德一统各部。小民所见吐蕃人无论贵族或平民, 皆不可一日无茶, 边疆牧民也多会说川语, 也有牧民移居入川,弃食rou乳,改食米粮, 穿襴衫,更让子女读孝贤书学礼仪。小民却未曾见有川民去吐蕃改放牧为生的。可见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假以时日,又何须担忧边疆有刀兵之祸?”

    官家叹道:“和重,大郎所言,和你的主张倒是相似,教化之功,功在百年,大善啊。”

    赵栩的目光落在苏昉挺直的背影上,心底有些不以为然,苏昉始终还是局限在读书人的那套教化之功上。

    崇王摇了摇扇子笑道:“大郎亲眼所见亲身所历,见解果然有意思。六郎好像有些不服气?”

    官家摇头道:“六郎从小爱打架,他是信拳头不信书本的。六郎,你要记得固然君子和而不同,更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我大赵,非赵氏一族之天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乃太祖所定,百年来足见成效卓著。为君者,不宜妄自菲薄,更应开张圣听才是。”

    赵栩上前几步,行了礼:“臣谨遵爹爹教诲。”

    苏瞻心中一凛,和孟存对视了一眼。官家在他们这几个文武近臣和崇王这个宗室面前,第一次这么明显地教导燕王为君之道。看来两年多了,官家心意并未改变。

    陈青垂眸不语,他和孟在两人都是在边境杀敌无数的,所见所闻所感自然和苏昉这样的书生不同。

    苏瞻笑着问赵栩:“燕王殿下对边疆有何见解?不妨也畅所欲言,让臣等一闻?”

    陈青略抬了一下眼皮。苏瞻这两年看似不掺和立储一事,心底看来从来没有改变过对六郎的成见。

    赵栩看向官家。官家笑了:“没事,今日都是私下说话,尽管说来。”

    赵栩点头道:“教化一事,功在社稷,自当宣扬。但臣以为,若是那小狗小猫,呲牙露齿,给些鱼rou,让其得了甜头,知道认主后乖顺了才有好日子过,自然可行安抚教化之策。可换作虎狼之类,若是给rou念佛,恐怕大赵舍身饲鹰只会令其贪念更甚。”

    崇王抚掌道:“有道理有道理,便是那狗,也有恶狗吃了rou还不肯让路,须得打狗棍才行。”

    苏昉神色不变,垂首看着自己放在膝前的双手。上位者,多的是不见百姓黎民之苦,一昧穷兵黩武,追求功绩之人。六郎,难道真如官家所说,不信书本只信拳头?

    赵栩笑着坦然道:“只看吐蕃诸部,历来亲近西夏和契丹,在西北甘州、凉州、河湟地区从不安分,反复无常,也和我大赵打过十几回。要不是西夏令得吐蕃诸部人人自危,张子厚恐怕不能说服他们归附大赵。梁太后近年扫平回鹘余部,河西已尽归西夏。臣深觉梁氏同样野心勃勃,绝非善类。依臣愚见,大赵子民,当好生教化他们圣人之言。那些番邦属国,若是大理高丽这样的,自也可多赐帛匹。但西夏契丹这种武力强悍之国,唯有比他们更强,才能保大赵边境平安。”

    官家欣赏地看着赵栩,点头笑道:“六郎所言也甚有理。之前若不是陈元初,西夏恐怕还不会那么快上表称臣。”

    苏瞻笑问:“难道依燕王殿下所见,我大赵如今难道比西夏契丹弱?”

    众人目光都看向赵栩。

    赵栩沉声道:“论国力,西夏契丹当然远不如我大赵。论武力,一则取决于领兵之将,二者我大赵的确缺好马,缺骑兵,尤其缺重骑兵。一旦对战,胜负难料。”

    苏瞻温和笑意不变:“还请殿下解惑。”

    “大赵二十三路禁军六十万人,重骑兵仅有两万人不到,且全部在西军。轻骑兵也只有两万而已。天波府杨令公当年大战契丹,全靠杨家将万余重骑才能获胜。中原虽然城池坚固,但边关地广人稀,西夏有铁鹞子重骑兵三万,契丹有御帐亲骑五万余人,其横扫突击之力,绝非步兵可挡。故而对战胜负难料。”赵栩缓缓道来。

    苏瞻笑道:“熙宁九年,就在此地,殿下亲见,西夏百余骑兵突袭,却要靠偷来的大赵重弩方能将毫无防御的臣家夷为平地。再快的骑兵,在城池之外,重弩万千之中,血rou之躯,也无用武之地。殿下多虑了。国与国之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政攻城。穷兵黩武,非上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