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家养小首辅在线阅读 - 第268章

第268章

    ==第两百六十八章==

    面对新帝的匆匆离开, 下面一众朝臣面面相觑。

    户部侍郎彭俊毅站出来, 道:“茅御史, 大家都是在朝为官多年, 彼此都还算有些了解。想出风头没错, 可如你这般作为, 就有些让人不敢苟同了。”

    “下官怎么作为?下官是偷了抢了, 还是贪赃枉法杀人害命了?至于彭侍郎如此贬低?!谁人不知我茅文浩身无长物、两袖清风,唯有的就是这一身铮铮铁骨,即使当年先皇在世时, 也夸下官刚正不阿,敢言人不敢言。”

    茅文浩不避不让,一脸正气:“先皇遗诏乃是我大昌未来之根本, 作为臣子的不敢质疑, 也不能质疑。今日若不是谭大人拿出一份与之相驳的手谕,下官也不会因此产生疑问。这满朝文武数百官员, 恐怕有所疑问的不止我茅文浩一人, 彭大人又何必来指责下官。”

    彭俊毅被气笑了:“杨大人说得没错, 你真是不知所谓!”

    “是不是有所谓, 自然由世人分辨, 还轮不到彭大人来指责下官。若是下官没弄错,彭大人是户部的人, 怎生倒是对我都察院的人指指点点了。”

    “你、你——”

    “行了,你别与他多费口舌, 他不过是受人唆使罢了。”杨崇华走过来, 冷冷地看了薛庭儴一眼。

    “杨大人你看下官做甚,你看这事弄的。”薛庭儴摸着鼻子,对其他官员尴尬地笑了笑。

    新帝刚离开,许多官员都还来不及走,都是三三两两围站在一旁。见此不免回以尴尬的笑容,一时分不清立场,不过倒是没什么人声援杨崇华和彭俊毅,若是换做以前,估计茅文浩早就被人围攻了。

    “什么叫受人唆使?我茅文浩在朝为官十几年,能唆使我的人倒是有,但绝不是薛庭儴,这人杨大人也认识,就是先皇。”茅文浩梗着脖子道。

    闻言,杨崇华下意识瞳孔紧缩,紧紧盯着对方。

    “我茅文浩受先皇圣恩,在朝为官十几年穷得叮当响,连座宅子都没有。是先皇赐了我一座宅子,我茅家人才在京城有安身立命的地方。我这人脾气臭,又顽固,屡屡顶撞先皇,先皇从不与我计较,还赞我铮铮铁骨。”

    “古有一腔热血酬知己,今有我茅文浩为先皇抛头颅洒热血。”茅文浩对着天拱了拱手,又冷笑对杨崇华道:“实话不怕与你说,我就是怀疑你私自篡改先皇遗诏,排除异己,打压末学新进,杨大人你就说怎么滴吧?遗诏之事一日不水落石出,我茅文浩就盯着你咬一日,一月不水落石出,我盯着你咬一月,一年不出,我咬一年。”

    “青天白日,朗朗乾坤,你不用污蔑我为人唆使,身正不怕影儿斜,告辞!”说完,他对杨崇华虚拱了拱手,便大摇大摆走了。

    可把杨崇华给气的!

    “简直不知所谓,不知所谓!”杨崇华跺脚直骂,气得浑身发抖。

    有与他交好的官员上前劝他不要和茅文浩计较,这人就是个混不吝、滚刀rou。可对于茅文浩所说之事,却并不做表示,而更多的则是站在一旁看着这么一幕。

    谭首辅也满是叹息,道:“瞧瞧这事弄的,我不过是秉持先皇之命,怎就弄成这样了。”

    杨崇华明明气得不轻,还得强笑着说此事与谭首辅无关,不过是小人作祟。

    谭首辅也不知是没听清楚还是怎么,并没接他话茬,只是连连感叹着,就摇着头离开了。

    文武百官各自散去,少不得有相熟之人边往宫外走,边交头接耳说着些什么。而换做以前,杨崇华身边怎也要拥簇几个官员,可今日却只有彭俊毅。

    冯成宝看了杨崇华一眼,并未多说话,就匆匆离开。

    费迁和沈学都是差不多的模样,倒是薛庭儴身边拥簇了不少官员,对之前发生的事是议论纷纷。

    这种时候,薛庭儴说什么错什么,自是不适宜插言。

    匆匆说了句还有事,便也匆匆离开了。

    *

    乾清宫里,自打新帝回来,就陷入魂不守舍之中。

    随着杨崇华的到来,殿中侍候的太监俱都被遣了出去,只留下二人与新帝的心腹太监洪英。

    “陛下知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陛下知不知道这一番头疼不要紧,下面的朝臣都怀疑上了?”

    新帝何尝不后悔,可现在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只能逞强道:“杨大人让朕杵在那里做什么,若是那茅文浩再逼迫,朕该怎么说?当日朕就说,这封遗诏有疏漏,叶莒几人竟一人也无,你等为了排除异己,未免也做得太明显。可遗诏是你等所拟,朕提前是不知道的,现在倒好,什么都赖在朕的头上了。”

    新帝说得满腹怨气。

    若是让他来选,他自然不会弄出几个顾命大臣来钳制自己。可两者之间本就是交易,杨崇华等人只提前与他打过招呼,是时遗诏上会改作他之名,至于其他的,可是一字未说过。

    如今倒好,本想排除异己,倒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还连累了他。若是真被人起疑遗诏有假,那是不是代表他这个皇帝也是假的?

    一想到二皇子还在旁边虎视眈眈,肯定不会放弃这个机会,暗里还有个失踪了的先皇,新帝怎么想怎么害怕。

    “杨大人,此事你得想想法子,你这个首辅当不当不影响什么,若是影响了朕的皇位。若不这样,你就先委屈一下,认了这排除异己之事,朕还在这儿,朕记着你的好,待一切平息之后,朕再提拔你就是。”新帝自以为想了个两全的法子,说道。

    听了这话,杨崇华直接被气了个仰倒跌。

    他气得浑身发抖,道:“那陛下就没想想,若老臣真把这事认了,篡改先皇遗诏是个什么罪名,会不会有人顺道怀疑上您这皇位的真伪?”

    “这——”

    “陛下你还是先杵着吧,老臣与其他几人商量商量,不过是个茅文浩,塌不了天。”

    等他走后,旁边的洪英替新帝抱屈:“陛下,这杨大人根本没把您放在眼里。”

    这事新帝当然知道,也因此他的脸阴沉得吓人。

    *

    杨崇华回到内阁,冯成宝等人早就等着他。

    内阁大堂中一片寂静,气氛压抑至极。

    “这事怎么办吧?你们也都说说,别都闷着不出声,看似针对杨大人,实则和我等也脱不了干系。”冯成宝道。

    费迁和沈学面面相觑一番,没有说话。

    杨崇华坐在一旁,脸色十分难看,谁也没想到不过是一夕之间,他们辛苦维持的局面就这样乱了。

    沈学看了看三人,踌躇地摸着胡子,道:“你们说先皇会不会是在茅文浩家中?”

    看似表面无事,实则暗地里他们没少让人盯着各家各府的动静,尤其之前二皇子曾派禁卫军各家搜过,并没有找到先皇。

    倒也有几家是硬茬,没搜成,茅府就是其中之一。

    “我方才观察过他,他的样子不像是知晓内情。”杨崇华道。

    闻言,沈学等人想了想,觉得也并不是没道理。

    若是先皇藏在哪家,哪家巴不得能有多低调就多低调,怎可能还不怕死的主动惹上来,生怕旁人不会怀疑。

    “那你们说如今怎么办?”

    寂静中,冯成宝看了看费迁和沈学,又去看杨崇华,才犹豫道:“若不然这事就由你担着?你放心有我三人在,待一切风平浪静后,你再回来就是。如今认了,不过是挟怨报复,这是小事,可若是牵出其他的来,那可就是诛九族都脱不了罪了。”

    杨崇华冷笑起来,蠢货和蠢货的思路果然是一样的。

    难道就不想想,对方还有后手怎么办?

    认?能认吗?挺着脊梁也不能认。

    这些人恐怕把他当傻子了,文官最重名,若是这事让他认了,还东山再起?恐怕被人戳脊梁骨,就足够他以死谢天下了。

    “若不,杨大人就听冯大人的?”沈学在一旁插言。

    费迁虽没有说话,显然也是赞同的。

    杨崇华站了起来,冷笑道:“这种主意你们就别想了,打算牺牲我一个,成全你们?都是千年的狐狸精,演什么聊斋呢。要生一起生,要死一起死,跑不了我,也少不了你们。”

    说完,他就拂袖而去了。

    留下三人面面相觑,冯成宝道:“瞧杨大人这说的,好像是我害他一样,这不都是为了大家好。”

    “杨大人一时想不开,也是正常。”

    “既然杨大人不赞同,那就另做他法。”

    四人看似同盟,不过却是暂时合作,在这次的事没生出之前,四人之间斗得可从来不少。

    *

    之后的数日里,茅文浩果然不负自己所言,一直盯着杨崇华咬。

    不论早朝上议着什么事,但凡茅文浩说话,最后必然会乱成一锅粥。

    而杨崇华对遗诏之事,也不是没给过回应。他咬死了这份遗诏乃是当着几人面口述,虽由他起草,但内容却是依照先皇的意思所写。

    为此,甚至不惜拉出沈学、冯成宝、费迁和郑安成等人。

    这种情况下,四人自然是要与他作证,可有木有人相信,抑或是有多少人相信,那就不知了。

    而与此同时,薛庭儴一系的人也开始有人说话。

    既然是先皇留下的手谕,新帝当遵循先皇旨意,下旨让薛庭儴入阁,并为首辅之位。

    可这种说法却迎来杨崇华一系的抵触,杨系一众人先拿着薛庭儴资历不够说事,又说先皇手谕和遗诏之间,到底哪个大,应该遵循哪个。

    值此之际,持服二十七日的时间终于到了,新帝和众大臣除服。

    大臣们也就罢了,皇帝除服却是有规制的,尤其是新帝即位,为了表示自己很哀痛,一般都是大臣们屡屡劝说,新帝才表示不得已脱掉丧服。

    可惜最近朝堂上的事太多,到了当日,本该是大臣上书规劝,竟无人记起此事。

    其实也不是无人记起,不过是说到先皇的话头,下面一众大臣又开始撕了起来。撕着撕着,就忘了正茬。

    杨崇华一系在褪去最初的措手不及下的慌乱后,爆发出的反攻之力并不差。

    先就这大面上和薛庭儴一系人撕,另一头则命人攻讦替薛庭儴出头大臣的私德或者其他什么。

    这是朝堂上一贯用的老把戏,围魏救赵。先把你搞臭,搞臭了你说什么就没人信了。

    不过这种把戏你会,不代表旁人不会。也因此撕到最后,大家连本来初意都忘了,谁还记得新帝到底要不要除服。

    总而言之,近些日子朝堂上乱成一锅粥。

    就在这时,工部有人上奏帝陵已经修建完毕,也就是说先皇可以拉去下葬了。

    这帝陵并不是先皇驾崩之后才修的,早在□□时期,帝陵便一直修着,修了几十年。轮到嘉成帝登基以后,更是没忘了给自己修陵这茬。

    所以说帝陵是早就修好的,工部那里只需按制进行最后的修缮即可。

    先皇下葬可是大事,在新帝一力坚持下,朝堂上暂时风平浪静,都为先皇出殡之事忙碌着。

    先是钦天监选好吉日,剩下的活儿就是礼部来办了。

    礼部负责统筹,其他各部各司都没闲下,也算是全员出动。

    到了当日,还是半夜的时候,紫禁城便忙上了。

    而内城中各家各府上,更是早早就带着家眷起了,都是披麻戴孝一身素缟。

    皇帝出殡规矩甚大,沿道上都得摆上供桌祭品,同时还需夹道哭送。从棋盘大街到正阳门大街,再到永定门大街,这一路上早就有人占了位置,都为出殡准备着。

    薛庭儴出门进宫后,招儿就命人在宫门前守着。

    等宫里那边有了动静,这边她便带着长子,和府上半数以上的人疾奔至薛府在正阳门大街上摆放的灵案前。

    大街两旁全是一个个灵案,入目之间全是白色,所有人都跪了下来。

    这灵桌摆放也有规制,按品级和官位,等到了永定门大街上,就都是些低阶官员了,甚至京中一些富豪之家乃至普通百姓,也会设置灵案,为先帝送行。

    不知跪了多久,突然听见隐隐有哀乐声响,又过了一会儿便听见哭声。

    招儿抬头看去,就见视线尽头出现了一个极为庞大的队伍。

    这大抵是她这辈子所见的最大盛景,最先看到的是密密麻麻的引魂幡,数不清有多少,遮掩住了其后的队伍。

    引魂幡后是万民旗伞,再之后便是皇帝的卤薄仪仗队,有千人之数的多。这些人身穿着孝服高举着各种兵器、幡旗,其中还夹杂着各式各样的纸扎,或是绸缎所制的‘烧活’,浩浩荡荡,与天接为一线。

    越来越近了,有人哭了起来。

    招儿忙拉了身边的长子一下,跟着哭起来。

    她为帝后都哭过临,早已有经验,薛耀弘却是第一次碰见这种事。招儿便让他低着头,跟着调哭就好。

    等出殡队伍到了面前,夹道哭送的人哭声更大。

    招儿一面哭着,时不时借着动作抬眼看眼前情况。

    就见卤薄仪仗队之后,便是先皇的龙棺,竟用了一百二十八人去抬,足以见得这龙棺有多么庞大。

    龙棺之后是甲胄分明、威风凛凛的禁卫军,在往后就是披麻戴孝的文武百官和皇亲国戚了,期间夹杂着一些宫女太监们,另有和尚道士,他们手执着法器,不停地吹奏、诵经。

    招儿看过去,根本没看到薛庭儴的人影,遂也不再张望,低头做哭泣之态。

    *

    为了这一场出殡,各家各府上几乎都空了大半。

    可偏偏就在这个时候,各家各府上都发生了一些事。

    有的事闹了贼,有的是闯入强盗,有的没被发现,有的被发现了,闹得一片混乱。可如今这种状况,五城兵马司乃至顺天府巡捕营的人都出动去大街上了,也没人管这种事。

    茅家就被人闯入了。

    茅家不过五口人,也没有下人,就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仆。

    见有匪人闯入,茅文浩的妻女和老母被吓得不轻,幸亏那个瞎眼老仆跑到街上大呼了一声。

    也是运气好,碰见了一队巡捕营的人,巡捕营的兵丁来到茅家,吓走了那两个小贼。

    之后,为了确保匪人已走,巡捕营的人还在茅家里里外外搜了一遍,才在茅家人感恩戴德的目光中离开。

    类似这种情况,很多人家皆有发生,薛府也被人闯入了,可惜人刚进来,就被薛府的护卫给逮住了。

    另一头,出殡队伍终于出了内城,来到了永定门大街上。

    人山人海,哭声一片,见者动容。

    与此同时,距离这里不远处,也出现了一个队伍。

    先是引驾仪仗开道,之后才是一辆玉辂大车,其上饰以金玉龙纹,十分威严华贵。其后跟着一队队铠甲铮亮的大汉将军,手持□□、□□等,其后则是数量普通车马,里面似乎坐着什么人。

    这明显就是皇帝出行才会有的仪仗。

    老皇帝出殡,新帝应该是在出殡队伍中才是,这出行的人又是谁?

    可惜目睹这一切的,大多都是平民老百姓,即使有所疑惑,也都当做是皇家的规矩,不敢多言,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一大队人马,直冲冲地向出殡队伍而去了。

    *

    出殡队伍远远就瞧见了这边的队伍,当即引起一片混乱。

    因为人多,开始只当是不是哪家不懂事的人挡了路,负责开道的人便忙命人去肃清挡路者。谁曾想派去的人没有回来,而眼见这条队伍离出殡队伍越来越近。

    等走到近前了,首先入目的就是那一摊子的仪仗,这般仪仗非一般人不能用。

    可新帝为了表示悲痛,连车都没坐,穿着孝服行走在龙棺之后,这仪仗又是谁的仪仗,难道说大昌还有第二个皇帝不成?

    目睹这一切的人,都以为自己是青天白日花了眼,可看了又看,甚至数了那龙旗,确实是皇帝的仪仗不假。

    有不少人直接被吓呆了,出殡队伍当即为之一顿。

    按规矩,皇帝出殡是不允许停顿的。

    尤其龙棺太重,得一百二十八人接力交换着抬的龙棺,可想而知重成什么样。若是一直走,借着行走的惯性,还能坚持,突然停了下来,抬棺之人当即觉得肩上沉重无比。

    出殡之时,棺材不能落地,一百二十八人是为一体,一个人垮下了,龙棺若是落在地上,砍得是一百二十八人的头,甚至还要连累全家老小。

    “快来,再换!”

    随着高呼声,一个抬棺人打扮模样的人替到一位同伴腋下,代替他扛上木杆。

    同时,还不停有抬棺人急呼叫人来替换,一片不可开交。

    “大人,这么着可不成,怎么不走了?”有抬棺人急道。

    随行的礼部官员哪里知道为什么不走了,问属下,属下也是一头雾水,只能满头大汗,奔到前方去。

    “到底是怎么了,快走快走啊。”

    可前面根本没人理他,而前面的人太多,他也看不到前头的情形。

    前面不走,后面也走不了,后面催前面,前面再往前面催。

    直到前面有人往后面传话,说是被陛下的仪仗挡了路。

    “什么被陛下的仪仗挡了路?大白天的,你们这是发癔症了不成?我告诉你们,这耽误了出殡时间,咱们都得掉脑袋!”这礼部官员一面骂着,一面迈着两条腿往前奔。

    好不容易挤到队伍最前面,看见对面的队伍,那仪仗那架势。这可是法驾卤簿,虽是小号的,但也确实是皇帝才能使用的仪仗,当即掉了下巴。

    我的妈呀,真是大白天闹鬼了,还真是陛下的仪仗挡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