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页
行囊中固然有金银之物,可是若给了眼前这些农人孩子,却不是赏赐,而是给他们召来祸患了。 刘协便亲自将十枚一封的五铢钱,放到那些孩子们黑漆漆的小手上。 孩子们柔软蜷缩的手指,第一次握住属于自己的铜钱,都有些欣喜讶然。 刘协等人离开这处田地时,就听背后重又恢复了活泼的孩子们口中唱着歌。因离得远了,只听到一句,唱的却是“凤鸟至,河图出,天子脚下有谷吃”。 赵泰笑道:“这些小孩子唱的歌倒也有趣。” 刘协与伏德对视一眼,都心知肚明怎么回事儿。 乡间孩童自然会唱歌谣,但多是简单好上口的,也浅显。孩子们可能会唱“有谷吃”这事儿,却并不知道“凤鸟河图”的典故。若说这是哪个先生编了来,流传开来的,显然不符合如今乱世灾年的背景。 这多半还是伏德办得差事。 当初刘协要伏德编造谶言,找民间乞儿等传播开来,一定要表达刘协“君权神授”的思想,又要好记好说,以此来与在民间颇有声势的什么黄巾军、五斗米教做抗争。 如今看来,距离长安百里之外的乡间,都有小儿诵凤鸟河图,念叨天子脚下能填饱肚子,可以说伏德的工作是做得很到位的。 刘协与伏德对视一笑。 但是那笑容在刘协脸上转瞬即逝。 刘协脑海中闪过方才所见的几个老农人,那些农人的衣着自然是简朴的,但是最触动刘协的乃是他们的瘦与脸上的麻木。因为每日的劳作已经叫他们付出了全部的心神,一个体力被榨干的人,是没有心情去关心任何新鲜事物的,哪怕是这样两三百个锦衣的外乡人。而农人的瘦,又与刘协素日常见的宫廷或朝堂上之人的瘦截然不同,那是一种绷紧了的瘦,也正因为绷紧了,便犹如拉到最满的弓,再加一份力,便会断裂开来。 他交待下去的人物,伏德已经圆满完成。 可是他要伏德编造这些谶言,并不是为了愚弄天下百姓。 他既然要天下人信他,便不会失信于天下人。 第100章 是夜, 刘协却又收到了杨彪关于治理蝗灾的第二封奏章。这一封奏章里,杨彪显出了尚书令的本事,将治理蝗害的法子写得清晰详尽, 一看就是思索了许多时日, 而且里面例子也很详尽, 写到一条方法,还会举例说什么什么年间,在某州某郡曾推行过,见效颇好等等。 杨彪提出的治理之法,与昨夜刘协要杨修写下的, 所差无几。甚至还多了一条, 杨彪提议国有不定之时, 当行祭祀, 于是要选派贤德大臣,往洛阳祭祀。这与古人将蝗虫看作神物乃是一脉相承的, 认为这是人事有做的不好之处,于是上天降下了惩罚。杨彪虽然未言明, 但显然认为朝廷中似乎失了“人和”。 刘协捏着杨彪这治理蝗灾的第二封奏章,才会意过来。观这番奏折意思之厚重, 显然不是一天之内能一蹴而就的。杨彪是早已成竹在胸, 但是却偏偏要分作上下两集来叫皇帝知晓。 设若刘协果真是十五岁的汉献帝, 昨夜见到杨彪第一封奏折,对治理蝗灾之事一筹莫展,正是焦急无奈之时, 担心了一天之后,再收到杨彪这解决问题的第二封奏章,会是什么感觉?自然觉得杨彪乃是极为稳妥有能力的老臣, 与尚书令这职位是非常相衬的,对他日渐倚重,时间一长,杨彪就算没有四世三公的家族身份,也会成为朝廷的中流砥柱,成为皇帝信重之人。 可是叫杨彪失望的是,刘协收到杨彪这第二封奏折的时候,朝廷也该收到了刘协昨夜寄出的折子——上面对治理蝗灾颇有见解,甚至还比杨彪所写,多了一条以粮换蝗的一石二鸟之法。 这恐怕是杨彪万万想不到的。 刘协捏着杨彪这第二封奏折,忍不住摇头而笑,谁都不是简单人物。杨彪当然也有他的为臣之道。这倒是他未曾站在真正的年幼皇帝立场上去想事情,昨夜那封折子送回朝廷,却成了打脸杨彪了。灭蝗的法子,究竟是皇帝提出来的,还是尚书令大人提出来的,刘协并不在意,只要底下人尽心做事,便是最好的。若早领会到杨彪的考校显能之意,刘协便不会写昨夜那一封折子了。 他笑叹了一场,在杨彪这第二封奏章上,批了“甚好,便照此办理”一行字,便仍令人又发回朝廷了。 刘协回程路上,并不赶时间,虽然会长安的直线距离,只有不足一百里,但是他见山上山,见水渡河,又时常停下来见人说话,竟是直走了一个多月,才将要走到长安城外三十里。 伏德也曾小心提议过,“陛下在外日久,长公主处都有信来问,为您担心呢。” 刘协但笑不语。 他在外日久,其实并不只为了体察民情,也是为了朝中形式着想。 如今他刚刚亲政,朝中老臣都有些担心被夺权。 因为朝中的权力是不变的,既然皇帝要掌权,必然有人要放权。 此时汉末与从前秦朝不同。 刘协在秦朝,接受的是秦始皇之后的摊子,而秦始皇那是什么样的人物?千古一帝,早已将全国的权力都攥到了自己掌心。所以当时的制度就是一切权力归于皇帝的,至于这皇帝能不能做下去,那端看个人本事。 但此时不同,皇权与相权都是很大的。譬如王莽为丞相,便篡了汉。刘秀光武中兴,便废了丞相一职,将其权柄分给三公。一直到汉末,真实历史上曹cao权力大了,于是又恢复了丞相一职,他自己做了曹丞相,把皇帝架着,就好比英国女王一般,只是好看,不管事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