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明末有钱人在线阅读 - 第三四三节 政治漩涡

第三四三节 政治漩涡

    崇祯皇帝打算严惩袁崇焕,这件事情姬庆文早就听到了风声,听说崇祯已开始征集各地王爷、勋贵的意见,顺便在朝野上下吹吹风、打打招呼。

    可是这件势必会震惊朝野的大事,无论如何也得要慎重办理,是绝对急躁马虎不得的,更何况还有这么多方面的意见需要收集、汇总。因此,姬庆文同李岩推算,这么大一件案件,再怎么急迫,至少也得拖上半年时间,才能大致拿出一个办理意见来。

    然而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到崇祯皇帝居然会这样心急,眼下几个偏远地区王爷的意见恐怕还没有传递到京师,皇帝居然已命令内阁首辅组织三司会审,来审理袁崇焕案件了。

    这就相当于将案件推上了正常办理的流程,再怎么拖也拖延不了多少时间了。

    可令姬庆文感到奇怪的是,他是从内阁徐光启那边接到这一重大情况的,而更应该通知自己的老督师孙承宗那边则是一点消息都没有。照理说,孙承宗作为姬庆文和袁崇焕的老师,他不应该一点动静都没有。

    姬庆文和李岩几番商量,只能猜测大概是孙承宗现在身负重建关宁防线的重任,不想在袁崇焕的事情上更多地耗费精力,因此才始终抱持了沉默。

    然而袁崇焕之事实在太过重大,其重要性比起运营关宁防线来丝毫不在以下,孙承宗的表现确实有些反常。

    不过不管朝中局势如何,是在远隔千里之外的苏州的姬庆文再怎么猜测也猜测不出来的,只有自己身处京师的政治旋涡之内,才能感同身受地感受水流的变化。

    于是姬庆文也不耽搁,立即传令下去,要即刻启程北上进京。

    他这命令一下,苏州织造衙门里顿时乱成了一锅粥,毕竟姬庆文从浙江回来还没有十天时间,就又要离开了。且不说现在主管织坊事务的宋应星、葛胜,主管码头事务的汤若望等人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向姬庆文汇报请示,就柳如是一个今年才娶进门的“大老婆”晾在家里,就有些太浪费了。

    可现在时间紧迫,柳如是又必须留在苏州坐镇记账的,姬庆文就只能忍痛割爱,领着义乌那七八十个矿工及一干亲信,乘坐河道总督衙门的漕船,又带了无数金银绸缎,这才往暗流涌动的京师而去。

    漕船从苏州出发,走了没多久就路过了山东。

    山东巡抚孙元化同姬庆文交好,又是个醉心于枪械制造的技术狂人,同姬庆文颇有一些共同语言。特别是孙元化当年曾经协助袁崇焕守过锦州城,同这位当年不可一世的蓟辽督师也是极有渊源,正好可以让姬庆文打探一下朝廷的情况。

    孙元化到底是个外放的官员,朝廷内部的情况知道得比姬庆文多不了多少,然而在官场中厮混了十几年练就的敏锐的政治嗅觉,却告诉孙元化袁崇焕是个刺头,也是个烫手的山芋,他的事情已然闹得通天彻地,是绝对不能轻易牵连进去的。

    于是孙元化建议道“姬大人,袁督师同大人同拜在孙承宗老督师门下,有这同门之谊,该保奏的时候保奏一下也是应该的。可这件事情应该是皇上亲自在拿主意,恐怕不是那么好掺和的。姬大人,出头可以,但不能强出头,民间不也有句话叫枪打出头鸟不是?”

    孙元化这几句话虽然有些犯怂,却是真真切切地站在姬庆文这边说话,替他考虑问题,这已经是很让姬庆文感动的了。

    于是姬庆文拱手谢道“孙大人的话,我记下了。袁崇焕……保我还是多少要保一保的。不过在此之前,我总是要征求一下孙承宗老师的意见的,到时候再走一步看一步好了。”

    孙元化点头道“老督师老成谋国,听他的话准没错。不过有句不吉利的话,在下斗胆想要同姬大人说上一说,不知大人愿不愿意听呢?”

    “但说无妨。”姬庆文道。

    孙元化长舒了口气,道“当年张江陵老相公坏事之后,别人评论他,说他是‘长于谋国、短于谋身’,最后才落了个没下场。姬大人理财、养兵、打仗都是好样的,可锋芒也不能太过,还是应当懂得韬光养晦为好啊。”

    姬庆文听了这话,赶忙拱手道“孙大人的话,在下记住了。”

    可他心里却不以为然,心想老子穿越到明末,可不是来装孙子的,更不是来当孙子的,老子现在手里虽然也攒了不少硬货,可成色、数量却还都有些不够格,等老子那天攒够了本钱,一定搞他个翻天覆地,搞不好皇帝老子都得看自己的脸色办事!

    不过这话,姬庆文也只能埋在自己心里,是不可能大庭广众说出来的。

    结束了袁崇焕这个棘手的话题之后,孙元化便请姬庆文去他主持的兵工厂里看参观了一番。

    姬庆文上次参观兵工厂,已是几个月之前的事情了。经过这几个月的发展,孙元化的兵工厂规模进一步扩大了,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是一副异常繁忙的景象,新造好的枪支枪械整整齐齐地码放在一起,形成了一座钢铁构成的丛林。

    孙元化随意提起了一支火枪在手里摆弄了一番,递到姬庆文面前,说道“姬大人,你看我这里造出来的火枪,虽然样子比几个月前要强上不少,可精度和威力却还比不上进口兵器……”

    孙元化见姬庆文这次进京没有将麾下的神射手孟洪带来,便伸手招来自己手下的一名兵士,让他试验一下孙元化手中的这杆子火枪。此人接过火枪,装填瞄准的速度和手法倒也还算迅速熟练,举枪就接连打了三枪。

    姬庆文现在也算是火枪界的半个行家了,一看这支火枪虽然在明朝本土生产的火枪里头也算是上品了,可比起进口的家伙来,无论是在精度上还是在威力上,都颇有不足之处,禁不住暗暗叹息摇头起来。

    孙元化看见姬庆文这样的表情,便问道“姬大人,是不是我这里的几支火枪火枪,还入不了你的法眼啊?”

    姬庆文心想孙元化在枪械制造上也算是个痴人,便直言不讳道“没错。孙大人,你的火枪虽然精锐,却还比不上我从西洋进口的那些家伙。孙大人自己应该心里有数,你的火枪,在五十步之外就不能准确命中目标了,超过一百步就算是打中了对手,也没法杀伤敌军。而西洋进口的火枪,一百步之内都是能够准确打中对手躯干的,一百五十步之内都有一定的杀伤力。差距不能说大,却也不是完全没有……”

    姬庆文这话说得已是很客气了,却说得孙元化满脸的无奈和愤慨。

    只听这位山东巡抚叹息道“唉,在下也不是瞎子、聋子,更不是浑人、傻子,当然知道这里头的差距。可我就是弄不明白,西洋火枪,到底为什么能造得如此精锐!”

    说着,孙元化命人取来好几支坏了的火枪,一一摆在姬庆文面前,介绍道“这些火枪都是我的试验品。姬大人你看,这些枪,要是枪管造厚了,就会变得弯弯曲曲不成样子,打起来的精度和威力就要大打折扣。要是铸薄了,又容易炸膛,反而得不偿失。我现在生产的火枪,都是几经调整之后的结果了……不想依旧远不如西洋火气那般精锐!”

    姬庆文将这几支火枪捧起来仔细观察了一番,郑重其事地说道“孙大人,我知道其中的原因了。原因在于铸造枪管的材料不行。”

    说着,姬庆文便掏出自己随身携带的那两支德国产的手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