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八零我那颜控一家子在线阅读 - 第24页

第24页

    想到这里,许若君不由担心起地里的男人和儿子,一准儿淋得透透的,不行,她得赶紧把手头的活儿干完,下去熬一锅浓姜汤备着,在这一点上,她和三个儿媳妇想到一处去了,于是乎四个女人默默加快动作。

    *

    孟大山和儿子们赶着牛车一路小跑回去,刚到家门口就看到了平房上和院子里的忙碌身影,顿时心疼坏了,将牛车停在棚子里,地瓜也不卸了,跑过去替下各自的媳妇儿。

    男人到底劲儿大,原本许若君她们都是半提篮半提篮的花生的锄,,现在换上孟大山和孟京庭,两个提篮同时满上,一人一根绳子往下吊,底下自有孟京成和孟京晖接应,没两个来回平房顶就空了。

    “抢救”完花生,四个男人不约而同的检查各自媳妇儿的手,发现果然被绳子勒红后,心疼的吹了又吹,才去卸地瓜。

    这个雨天的下午,孟大山和三个儿子异常的沉默,他们自以为已经给予了媳妇儿最好的一切,但现在看来,还远远不够。

    半夜,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睡不着的四个男人前后脚披上衣服出了院子,在大门口看到彼此时,坚定了心中的想法:他们必须得做出改变了。

    谁也不知道那天晚上孟家男人们到底商量了什么,许若君她们只看到雨停之后他们早出晚归,硬生生在一天之内把剩下的地瓜起完了,之后开始频繁外出,神神秘秘的,要不是每次都是父子四人一起,恐怕婆媳几个很难不多想。

    *

    其实自打袁方伟跑路以后,孟大山就一直在私下里琢磨着做点什么新生意,因为拿不定主意也碰到合适的机会就一直拖到现在。

    如今受了刺激,倒是激起了他们的斗志:机会哪里是等来的,它需要主动创造。

    父子几个在镇上好生转悠了几天,一番商讨,有了决定:他们要盘下面粉厂斜对面的院子开打油坊。

    第22章 022

    孟家看中的院子位于镇中心街,中心街又叫集市一条街,每逢五九逢集日这条街上是最热闹的,从东到西依次摆了小吃摊、水果摊和衣服摊,是整个镇子人流量最大的地方。

    不止小摊,镇上的面粉厂、种子站、派出所和批发部都分立在中心街道路两旁,而孟大山准备盘下的院子就在面粉厂的斜对面,种子站和批发部的中间,前身是一家面馆,老板是西省人,姓胡,做面食很有一手,胡辣汤更是一绝,自开张以后就门庭若市,食客不断。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面馆老板因在过年回老家探亲的返程火车上好心提醒了一位险些被偷的旅客,遭到了盗窃团伙的报复,下了火车就被跟踪,将其拖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小巷废了双手,从此再也不能做面。

    胡老板大受打击,在和妻子商量之后,决定把面馆儿卖了回老家。

    孟大山也是偶然间和儿子们一起走进来的,当时他们在镇上逛了许久,觉得肚子有些饿,就想起了这家面馆儿,来了才被老板娘告知:老板的手受伤了,不能再做面,问他们喝不喝胡辣汤,店里只有这个了,孟大山表示都行。

    在等胡辣汤的功夫,见老板娘愁眉苦脸的,孟大山就多嘴问了一句。这才知道在胡老板身上发生的不幸的事情,同时也得知了他们有意将这家店盘出去的消息,当即动了心思。只是这盘下来之后做什么买卖还要再三斟酌一下,父子四人对视一眼,快速喝完了胡辣汤,然后结账离开。

    回家的路上,孟大山开始和孟京成三个交换信息。镇子虽然不大,短时间内逛完也是不可能的,为了提高效率节省时间,在来之前,孟大山就和三个儿子说好分头行动,将整个镇子化为东西南北四个区域,每人负责收集其中一块上的生意信息,两个小时以后在中心街集合,这才有了胡记面馆一行。

    正好此时到了上坡,借着要说事,父子四个干脆下来推着洋车走。

    按照年龄大小,孟大山率先发言,“镇东已经看完了,那边主要是菜市场和卖手编提篮、筐头和长筐的地方,除此之外就是村子了。”孟京成接道,“镇西是家畜家禽买卖市场。”

    孟京晖负责的是镇南,“家具厂、化肥厂、弹棉花、扎纸草、羊头汤馆、饭馆。”

    最后是孟京庭的镇北,“靠近省道的地方有个早餐馆,主卖糊豆、糁、油饼和香果子,再往中心区域走就是供销社和百货大楼,还有一个裁缝铺。”

    “嗯。”孟大山认真听着,将儿子们说的生意一一在心里过滤一遍,觉得都不太适合自己家,不是本钱和手艺的问题,主要是镇子拢共就那么大,消费能力有限,每种买卖有一家就差不多饱和了。

    孟京成出主意,“要不烙煎饼卖?”

    “谁会乐意花钱买呢?现在家家户户都有鏊子,磨了小麦慢慢烙就是了,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孟京晖实话实说,他并不看好。

    “那做什么呢?”孟京庭皱着眉头努力想主意。

    说话间,见上坡结束脚下重新变成平地,孟家男人们重新上车骑着,这时候已经距离孟家村越来越近,拐过前面的小树林就能看到村碑。

    没等进村呢,孟京庭远远看见村外的麦场里晒着一片又一片白花花的花生,脑袋里忽然灵光乍现,“要不开个打油坊?就榨花生油,反正咱们这边最不缺花生了。”

    此话一出,孟大山和孟京成孟京晖竟然都没有反驳,反而陷入了深思:对呀,他们这边因为没有打油的地方,每年年末油缸见底以后都要天不亮赶着牛车拉着花生仁去十几里地之外的打油坊打油,如果再遇上人多排队,回来基本已经半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