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我的夫君是傅恒(清穿)在线阅读 - 第387页

第387页

    实则西林觉罗氏已然算准这个时辰傅恒应该会回来,才刻意选在此时过来,造成被他无意中听到的假象。如愿的西林觉罗氏假意抬首,故作惊诧地望向门口的傅恒,窘笑着解释道:

    “九弟误会了,我没有赶你们走的意思,说的是老三和老五家。”

    “不管是哪家,都不该再住在一个大宅子里。”傅恒深知,以往还有四哥做牵绊,如今人已不在,四嫂又怎会乐意让他们再继续留下?

    身为老幺,这种事本不该由他来开口,偏巧今日让他听到西林觉罗氏的话,傅恒也是极好面子的一个人,他的自尊心不允许他再待下去,遂负手正色对她道:

    “别院那边需要拾掇,十日之内,我与东珊会从南月苑搬离。”

    漠然片刻,西林觉罗氏故作为难地啧叹道:“这事儿我一个人做不了主,还是你们兄弟商议之后再做决定吧!”

    傅恒却觉没这个必要,“其他哥哥们愿不愿搬,何时搬,我管不了,我只管好自己即可。”

    东珊本以为傅恒误会了四嫂的意思,四嫂应该没有赶他们走的想法,但看四嫂这顺水推舟的态度,她才恍然大悟,暗叹自个儿太天真,看来四嫂一早就有这个念头啊!

    了悟的东珊再不多说什么,尊重傅恒的决定,但傅恒的态度太强硬,让西林觉罗氏有些下不来台,为缓和气氛,东珊在旁打岔,

    “分家不分情,即便不住在一个大院里,仍旧是一家人,往后逢年过节,还会时常走动。”

    好在东珊给了个台阶,西林觉罗氏干笑应道:“弟妹说得极是,血脉相连,这些情分是割舍不掉的。”

    目的已达到,西林觉罗氏不意多待,找了个借口,告辞离去。

    目睹四嫂离去的背影,东珊的内心一片空茫,她忽然觉得,相处这么多年,似乎都没有真正的看懂四嫂这个人。

    她一直都认为自己与四嫂走得很近,今日才真切的感受到,其实两人的心从未贴近过,中间还隔着一层防备。

    看她一直不说话,傅恒还以为她心里不高兴,行至她身畔,软了语态,柔声询问,“可是在怪我没与你商议便自作主张?”

    摇了摇头,东珊转身往里屋走去,慨叹道:“我晓得你没有私心,不贪恋权势,你之所以如此努力,只是不希望白来人世走一遭,想报答皇上对你的知遇之恩,但四嫂却将旁人的话听进了心里去,将你视作绊脚石。

    既然两家人生了刺,再住在一起虚情假意的应酬着有什么意义呢?分家,似乎是最好的决定,我没有异议,你来安排就好。”

    “妯娌之间,哪有什么真情?”这些个女人,傅恒虽与她们接触得少,但还是能透过她们的言行举止琢磨一二,

    “三嫂、五嫂藏不住话,喜怒皆形于色,这种人其实并不可怕,而四嫂对谁都温善,不分彼此的善待,她永远都保持着得体的微笑,旁人根本瞧不出她的笑是真是假,擅长做戏之人,还是敬而远之为妙。”

    难不成,这些年,四嫂待她都是虚情吗?东珊始终相信,先前的四嫂待她肯定有真心,奈何突生变故,才会使之心态大变,

    “兴许是四哥的病逝对她的打击太大,她一个女人带着几个孩子也不容易,自是要为孩子们考量。”

    很多时候,是非没有一道明确的界限,只因傅恒清楚的知道:女人想要保持天真纯善,不被世俗侵染,除非她的丈夫有能力护她周全,且愿意维护她,傅恒看得出来,傅文并不是太在乎他的夫人,那么西林觉罗氏只能自己动用手段去争夺。

    这是她为人处世的态度,傅恒本没资格评判,也不爱嚼舌根,是以从未在东珊面前说过西林觉罗氏的坏话,可今日已闹到这个地步,他再不愿给人留什么颜面,

    “她没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要做当家主母,就该有些心机和手段,才能支撑整个家族。但这样的人不值得你交往,所以咱们还是搬离此地,远离是非。”

    当晚傅恒便选定一座别院,命图海督工,修缮整理一番,下人们则忙着收拾行装,待选定吉日就搬过去。

    家中的这些琐事并不能影响傅恒,他最关心的,莫过于金川的战事,而这也是乾隆最头疼之处。

    张广泗此人太滑头,嘴里没实话,打了一两年都没进展,岳钟琪入军营后虽稍有成效,但他年事已高,且他这些年一直闲居在老家,并未得到皇帝重用,乾隆对此人并不了解,他打算派自己的亲信到前线,彰显他对此战的重视。

    放眼当下,能但当此任的,惟首席军机大臣讷亲莫属。此时的讷亲奉皇帝之命,正在山东治赈,乾隆预备将其调回京中,命他经略四川军务。

    现下乾隆正与军机大臣们商议此事,询问众臣的看法,这些个臣子们看法各不相同:

    有的认为讷亲乃军机首辅,且还担任着众多重要职务,他若一走,军机处这边便少了得力的臣子。

    有的则认为讷亲是代表皇帝出征,到得军营可鼓舞士气,同时可查看金川的战况,看看那些个将领们所汇报的军情究竟是否属实,此乃上策,或可一试。

    乾隆既然提出这样的主意,便有代替讷亲职务的人选,但现在不方便透露,他打算等讷亲归京之后再做详细的安排。

    皇帝之意已决,众臣也就不再表态,拱手表示支持。待众臣告退之际,乾隆命傅恒单独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