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页

    那是他们最后一次上公堂。

    王夫人算得精,又会表演,可问题是:一般人吃这一套,刑部的官员却不会吃这一套。

    说句不好听的,在刑部、大理寺这些地方呆久了,对世间的伦理是非的认知都跟别人是两样的。王夫人抱着贾母哭,换了那怜贫惜弱的来,说不定会心生同情,可是放在三司要员面前,他们只有嗤之以鼻的份儿: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要不是你们为了这爵位、家业千方算计,搞得家里内斗不止,你们贾家还未必会落得如今的田地呢!你哭个屁呀!

    王夫人以为自己哭会有用,可是刑部的官员早就铁石心肠地同意了申请然后帮忙提交御批。

    对于皇帝来说,他也缺钱,不让贾赦贾政分家就等于说一个铜板都收不上来,可若是让他们兄弟俩分家了,也许还能收回几十万的。

    他会怎么选?

    皇帝就批复道:

    ——鉴于王夫人替荣国府当家却搬空了荣国府府库的库房这一实际行为,从贾家和贾家家奴抄没来的财产,他们兄弟两家一家算一半。至于分家,就按照贾赦之妻说的,贾元春封妃之前的债务,归贾赦,贾元春封妃之后的债务,归贾政。限期清偿。

    简单粗暴。

    因为要弄清楚贾家抄没来的那些财物到底是谁的,实在是太麻烦了,朝廷也没有这么多的人手做这件事情,还不如这么简单粗暴地执行。

    可是贾家抄没来的财产,也包括了贾母王夫人李纨一干人的嫁妆私房。要偿还亏空,自然就不可能发还她们的陪嫁私房。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

    就是贾母王夫人李纨几个攒了一辈子的私房又如何?不过是两手空空,还落得被人耻笑。

    至于邢夫人,听说最后他们这一房只需要偿还十七万两银子,就很干脆地跟弟弟借了银子,把亏空还上了。

    她看着户部官员当面销了贾赦这一房的白条,放声大哭,哭够了,搀扶着贾赦带着贾琮和王善保一家离开。

    贾母要帮着贾政王夫人偿还亏空,她不拦着,可是贾母既然要帮贾政王夫人还亏空,那她也管不了贾母了。

    她弟弟的银子也是借来的,欠着好几百万呢!没有余力帮贾政王夫人夫妇归还亏空!

    贾母只能找上林如海,林如海也干脆,直接就把一直封存着的贾敏的陪嫁私房抬了过来,另外还出了五万两银子,两万五千两送到贾赦那边,两万五千两送到贾政这边。

    贾敏嫁在贾家最显赫的时候,她的陪嫁可以说是红妆十里不为过,加上她做了二十余年的林家主母,私房也是足足的。可是贾敏的陪嫁私房全部加起来,撑死了就只能还上贾政亏空的三分之一!

    贾家最终没能全数还上亏空,李纨贾兰探春贾环几个只能被发卖,同时被发卖的,还有尤氏婆媳还有贾蔷惜春以及贾瑞等贾氏一族的族人。

    至于贾宝玉,因为他的那块石头,还没资格进入发卖的名单。

    得到这一结果,贾母再度昏厥了过去。

    她年纪大了,本来就有些老年人的病,加上牢里的这些日子更是让她的身心遭遇了双重打击,如今心爱的小儿子进了死牢等着秋后问斩,宝贝金孙还在大牢里,也不知道有没有出来的这一天,小儿子的其余儿女孙子都将官卖,贾母直接就中风了。

    脑溢血,

    死亡。

    贾赦邢夫人不得不撑着出来料理贾母的后事,林家和邢家也尽力帮衬,但也只是帮衬而已。他们能帮忙把贾家的家眷买回来,可是最后买回来的也只有那么几个人罢了。

    偿还了亏空,贾赦就能把自己和邢夫人贾琮三人的户籍办下来,又得到了刘姥姥的报信把巧姐找了回来。可是其余的人,虽然是被林家和邢家买回来送到了贾赦邢夫人身边,可这些终究只能入奴籍,而且还是官奴。

    户籍的事儿搞定,贾赦才扶灵南下,送贾母叶落归根。

    贾家作为继甄家之后又一个彻底从朝堂上消失得一干二净的百年官宦之家。

    家族中的绝大部分子嗣后裔都被官卖为奴了嘛!有祭田有人,家族才有再起之机,如果连人都没有了——基本成了官奴——这个家族还有什么指望?

    第37章

    贾赦邢夫人夫妇扶灵南下的时候,林黛玉和邢岫烟跟着家人都去送了,两家都额外给了三千两银票,好方便贾赦邢夫人等人在南面安家、守孝。

    打得知贾母死讯开始,林黛玉和邢岫烟都不约而同地穿了百日的素服。程氏知道之后也只是叹息一声,什么都没有说。

    她眼下最担心的,就是林黛玉跟邢岫烟两个的婚事。

    不是程氏眼睛浅,而是林黛玉和邢岫烟都是十六岁。换了早几年,京里体面些的人家谁家的姑娘不是十一二岁的年纪就相看起来的?早的八九岁就开始相看,十一二岁就定下来了。跟林黛玉和邢岫烟这样,十六岁家里才开始相看,已经是晚了。

    可谁让这两年风起云涌,朝堂风云变幻,林如海亲自开了口,要留林黛玉两年。可是现在,眼看着贾家的事儿定了,外面看着也渐渐平静下来,程氏未免就开始cao心了起来。

    程氏相信,以林黛玉的品貌家世,别说是在家多留一年明年再议亲,就是多留两年,到了后年再议亲,也多的是人求娶。